潮剧舞台上的猴王 文化习俗 图1张

    上世纪60年代前后,潮剧团的阵容强大,特别是起对外交流对内示范的广东潮剧院一团,1959年上京演出《辞郎洲》,姚璇秋、翁銮金等主要角色就不去说了,就是剧中一无名无姓的探子,也让人叫绝,他出台翻跟斗,落点准确,亮相出神,每每获得观众热烈喝彩。翁銮金还感叹,别人忙活半天,他这一小会就收获这么多掌声。在长于文戏的潮剧中,这样的点缀是神来之笔,展示了这个团体行当齐全的实力。这个探子的扮演者叫林二成。因为有这个本事,剧团老舍不得他,缺了他,戏就少了出其不意的精彩。

    林二成其实蛮苦的。用他的话说,不下苦功夫,工课不精,要做得像样,非天天苦练不可。可是,替他想想,这展示的机会也太少了,林二成用自己实证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就是观众想起他来,也只能提“《辞郎洲》里那个翻筋斗了得的探子”,说到底,他充其量就是个无名英雄。练功危险性大,总之,做这件事,性价比差。

    观众记起他,是他扮演的猴子。林二成是潮剧演猴子的专业户,《三打白骨精》的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孙悟空、《龙宫借宝》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他还是童伶的时候就演5集长戏《唐僧出世》里的孙悟空, 51岁仍扮演孙悟空,在汕头大观园演《火焰山》,连演25场,有“潮剧猴王”之称。要演好这只猴,没那么简单。行家关照他,要演孙悟空,得观察猩猩。这个很关键。因为孙悟空从一只猴子进入人的世界,它本身有发展进化的过程,演出这种差异,这个孙悟空才贴切。所以,起初的孙猴子,十足的猴相,双手挠个不停,它大闹天宫的时候性野,到被唐僧收服后,小动作就不宜太多,而要相对大方,毕竟这只猴开始学人样了。林二成说,演孙悟空讲究多了,眼神、表情、手势、手指都有讲究。他向京剧演员郑福祥请教过,郑福祥也是演猴的。

    潮剧武戏不多,比划的原来是南派武功,像合拳、散拳,重功夫讲实用,重阵势用力气,一个大戏班都得文戏武戏兼有,武戏热闹,也颇得一些观众的喜欢。林二成以前演武戏的时候,他说像做杂技,两三张桌子叠上去,从那上面翻下来,这还没完,腋下夹两只鸡蛋,手肘夹两只鸡蛋,手里还各抓三四只鸡蛋。这种展示,完全脱离剧情,纯粹是炫技。但也有观众看得挺满足,觉得这班戏很了不起。

    后来有人认为,潮剧的南派功夫太出力了,不够好看,就向外剧种学习,主要是京剧。1959年林二成随团晋京演出后,一路南下,期间学了几个武工短戏,学盖叫天的“拉双”。接着为准备赴柬埔寨的出访,又到上海学了戏。学来《借扇》、《打焦赞》、《钟馗嫁妹》、《挡马》等,丰富了潮剧的武工剧目和武工动作。

    林二成当不成大演员,这是行当决定的,所以心里面难免有自己的打算。林二成曾经去过别的单位,但才待了9个月,就“被”归队了。他倔,别的演员都奔着好的团体去,一团要留他,他却愿意待在正顺、后来的汕头市潮剧团(汕头市潮剧团班底也是正顺),他不愿意受那份拘束。去外省演出,来到一个陌生城市,他自己独自乘车出去蹓达。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用这样的行为来小小地表示一下对“被安排”的忤逆。

    没当成大演员,但这个行当多少成就他一定的名气。名气有什么用?没什么实际用处,但它是一种肯定,一种价值的认可,不可抹煞。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刚入老正顺时,林二成才9岁,他那么小,过点的时候走不了这么远的路,还得大人背着他。那时他演娃娃生、小丑,留着三撮桃状的头发,人们叫他“三桃”。编剧看他演戏活,编剧本的时候总留个角色给他,方世玉、红孩儿、白路儿、孙猴子……是他早期舞台的角色。

    

你是本文的第100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09-19
作 者: 卫 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