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邮票、火花、像章等等,向来收藏者众。而蕴涵丰富的“公仔书”其实很值得收藏,一则目前具这方面收藏意识的人还不多,二则它富有时代和地方特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广东,由潮剧的繁荣而催生的“公仔书”就是一个特例。

  我国以戏曲舞台艺术为题材的连环图画,盛行于上世纪20年代,大多是表现京剧、昆曲、梆子等剧种。而建国后,有着400多年悠久历史、广东三大传统地方剧种之一的潮剧艺术如同枯木逢春,至“文革”前夕,涌现了不少蜚声遐迩、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辞郎洲》、《松柏长青》、《江姐》、《火烧临江楼》、《苏六娘》、《荔镜记》、《告亲夫》、《闹开封》、《进边会》、《紫房会》等一大批历史和现代剧目,流行于粤东、闽南一带以及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这些优秀剧目,有的荣获国家大奖,有的被拍成电影、制成录像带、唱片等品种发行海内外,有的被移植改编成别的剧种,而连环画作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读物更被派上用场,潮剧“公仔书”便从此应运而生。

  潮剧被改编成“公仔书”的手法有两类:一类是摄影版连环画,通过直接从舞台上或电影片上摄影,再配上文字脚本制作而成,基本上能体现潮剧的原貌,潮味较浓。此类连环画由于当时印量少,随着岁月的流逝,至今已难觅其踪了。另一类是根据潮剧改编成连环画文字脚本绘画而成。其创作手法无论是人物勾线,还是配置景物,基本上都采用国画白描的笔法。早期的连环画不单首页有人物绣像介绍,在画中每位人物同样标着姓名,人物对话采用独白(即在画面内的人物嘴边标上说话内容),这种形式一直传承至今。另外,为了表现人物形象活动和表演艺术,突破舞台空间场景的限制,背景往往是绘上真实景物,补充舞台演出时的种种不足,使读者有亲临其景的观感,更有吸引力。

    电影版潮剧连环画被摄制成连环画共有两部。一是《苏六娘》,这个剧本是1956年由当时担任汕头市副市长的潮汕知名诗人张华云和潮剧作家谢吟合作。1957年发表于《剧本》月刊,同年4月由广东潮剧团老艺人洪妙、蔡锦坤、吴丽君、陈丽华等上京主演,以浓郁的潮汕特色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技巧,获得好评如潮。1958年拍成彩色电影,1960年剧团出国演出。连环画《苏六娘》是从电影直接拍成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另一部是《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全剧表现了黄五娘对陈三爱情的坚贞、对封建婚姻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该剧在粤东、闽南流传十分广泛。《荔镜记》编剧谢吟,由姚璇秋、黄清城、肖南英等主演,该剧曾于1957年和1959年两次上京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先后观看演出并与演员合影留念。1960年该剧出国演出。1961年由香港大鹏影片公司拍摄成电影《荔镜记》在国内外放映,并制成电影版连环画《陈三五娘》,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民间把《苏六娘》、《陈三五娘》与《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提并论,视为南北辉映的戏曲名剧。

  绘画版潮剧连环画则有《江秀卿》、《许阿梅铁山起义》、《辞郎洲》、《陈三五娘》、《苏六娘》、《松柏长青》、《八仙闹海》、《龙犬驸马》和《告亲夫》等,都是以发生在潮汕乡土的真人实事或轶闻传说改编而成的历史剧,富有乡土气息。

  《辞郎洲》是新编历史剧,反映宋末潮州都统张达及其妻陈壁娘率众抗元的故事。该剧创作于1958年,次年10月被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晋京演出,1960年出国演出。由于剧情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因此先后由天津美术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改编出版了《辞郎洲》绘画本。

  《八仙闹海》是汕头潮州潮剧团1980年演出剧目,1982年5月岭南美术出版社根据该剧改编成绘画本连环画,作品以传统线描技法描绘出一个传说中的神话境界,尤其是把其中八仙人物造型塑造得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作品出版后,在各地反响很大,连续进行了3次印刷,发行量达150万册,1989年还被香港《大公报》整册连载,足以说明深受读者欢迎的程度。

  《告亲夫》原是广东潮剧一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创作于1960年,同年拍成电影,1980年出国演出。1984年10月由岭南美术出版社根据同名潮剧改编成连环画出版后,取得轰动效应。

  潮剧“公仔书”,作为潮剧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使舞台表演艺术空间得到延伸和拓展,丰富了剧情的内涵,开阔了观众的视觉空间,使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更深刻,流传更广泛,达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效果。当年作为潮剧载体的“公仔书”,对于研究潮剧历史文化极具史料佐证价值。

你是本文的第739位读者
来 源: 普宁城市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