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初秋的一天,中大的吴国钦教授到我们《广东文艺研究》编辑部座谈,他说最近正在写一篇文章,题目大概是《刍议潮剧编剧的优良传统》。吴教授问我:“你认为潮剧编剧家最响亮的名字都有哪几位?”我略略想了一下,说:“如果参照元曲四大家的提法,要说‘潮剧四大家’,那就非谢吟、张华云、魏启光、李志浦莫属,也就是说,这‘四大家’的剧作,代表了潮剧编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吴教授表示接受我的说法,回去后把这写进他的文章里了。该文发表的时候,我给另加了一个题目:《绮丽戏文,生花妙笔——刍议潮剧编剧的优良传统》。
我觉得,“绮丽戏文,生花妙笔”似乎可以概括潮剧剧本的艺术特色,因为潮剧语言注重本色,又具文采,善于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等,具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而由于潮丑是潮剧艺术中最有特色的行当,与之相对应的剧本语言更是诙谐风趣、妙语连珠。握有一支“生花妙笔”,能写出“绮丽戏文”,是一个真正的潮剧编剧所应该具备的艺术潜质。 “潮剧四大家”的提法,是我的一己之见,也许并不为大家所完全认同,正如元曲四大家所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在当时也并不为大家所完全认同一样。但我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我的根据是:这四位潮剧剧作家,都深谙艺术之道,深谙观众心理,都很尊重潮剧以喜剧见长的艺术特质,在剧作中时时注意突出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喜剧人物结构,都懂得把小生的俊逸风流、小旦的活泼轻俏、小丑的灵动谐趣同聚一台,给予观众一种雅致、跃动、笑噱的综合艺术感受,从而为观众建构起一个非常精妙的艺术格局。 谢吟是潮剧编剧时间最长、所编剧目最多的终身编剧,他整理的传统戏《荔镜记》极一时之盛,成为经典剧目;张华云(执笔)与谢吟合作整理的《苏六娘》家喻户晓,盛演不衰;魏启光整理的《柴房会》,其语言及表演均令人叹为观止;李志浦整理的《张春郎削发》别开生面,轰动京城。这几个剧目都是活在观众心里的好戏。 李志浦整理的《张春郎削发》,因其有幸沐浴着新时期的阳光雨露而开放得格外鲜艳夺目,成为古树新花又一枝,备受赞誉,扬名遐迩。 《张春郎削发》1987年参加我国首届艺术节,得到首都戏剧界及广大观众的好评。当时我正好在北京参加一个戏剧评论讲习班,一天下午,《戏剧报》的编辑找上门来,要我立马写一篇《张》剧的剧评,第二天早上便要来取稿付排。当时这篇稿子的题目是《在继承中革新——潮剧〈张春郎削发〉的成功之路》,我认为,一个原来并不显眼的传统剧目,一经整理便赢得众多观众的赞誉,其奥秘就在于广东潮剧院的艺术家们走的是在继承中革新的正确的路子;这种为振兴潮剧而孜孜求达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值得戏曲工作者学习的。 我在文中写道: 潮剧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具轻歌妙舞、俏丽多彩的艺术特色;在其长期的衍变过程中,又逐渐突出了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喜剧人物结构。《张》剧的整理者以这些基本特点为依据,又借鉴了正字戏传统提纲戏《张春兰削发》的丰富的表演技巧,因而使《张》剧的整理演出仍然具有潮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特色。比如“追殿”一场,张春郎与双娇公主有一段精彩的身段表演,这是1982年编剧李志浦和导演吴峰、黄瑞英专程到海丰请正字戏老艺人陈宝寿传授的。老艺人身上保存有丰富的表演艺术,这是民族的财富,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让其消亡。据说这便是创作组整理这个戏的初衷。 李志浦先生认为,“雅俗共赏是审美要求的最高境界”,《张春郎削发》便是他“雅俗共赏”艺术追求的成功实践。他的创作方法,可以归结为“三抓”、“三重”,即抓局(格局)、抓人、抓魂,着重传统戏曲结构、重视戏曲人物铺排、注重剧作的当代意识。正是这“三抓”、“三重”,使《张春郎削发》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赢得观众的喜爱,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李志浦先生作为“潮剧四大家”中的一家,他的名字与《张春郎削发》一道,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