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影戏也称皮影、皮猴戏。之所以称“影”,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原先是用皮革或纸板雕刻成各种人物,与戏剧的生、末、旦、丑四大行当相匹配。其艺术手法夸张变形,近似于如民间剪纸,很有装饰性和戏剧效果,再透过灯光投影在棚窗纸幕显现出来。用皮革或纸板雕刻而成的戏剧人物,其身体四肢皆用活动投合方法,后台有限的几位人员根据剧情,进行抽动操演各种动作,使其栩栩如生,再配以对白、唱词和器乐演奏,一出剧情复杂、悲欢离合皆有的大戏。便在棚窗纸幕上完成了演出,故称之为“影戏”或“纸影”。这种原汤原汁的艺术形式,在国内一些地区至今还有流传和演出。 潮州纸影戏则是用潮州方言演唱潮剧曲调或对白,所以它又是潮剧的一个分类。纸影戏传入潮州历史悠久,有的资料说潮州宋代已有纸影戏。到了清末,潮州纸影戏发生了很大递变,拥破了纸棚窗,改平面为立体,人物不再用皮革或纸板,而是改用木头雕身躯,用铁线连接脚手关节,穿戏装,头脸用泥塑安装,身手四肢和其它需要活动部位的操演靠三条铁线连接起来来完成。这种纸影称为阳窗纸影或圆纸影。解放后,纸影的变化更大,从服装道具、棚面、布景,锣鼓音乐,都更趋迫真,演出剧目也都与人戏相同。现在流行于潮汕的纸影,十有八九属于这种改革后的阳窗纸影。因为它不用投影而更类似木偶戏,故有的人称它为铁线木偶或提箸木偶,但潮州民间仍习惯称纸影。 以前做纸影,台后的几位艺人包揽了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不仅要会操演,会唱会念(道白),还要会伴奏。总之,一人要身兼数职。故潮俗有做纸影者“手打鼓,脚打锣,口唱曲,头壳撞深波(锣的一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纸影已向简化方面改革,最大的改革就是改人员伴奏为放录音带伴奏,人员更少了,成本也更低了,对后台人员也不再要求其“手打鼓、脚打锣,口唱曲,头壳撞深波”了,成为活跃于城乡的民间艺术轻骑队。 纸影戏在潮汕一直很流行,因其演出形式灵活轻巧,人少价廉,就是穷乡僻壤也请得起。故每逢迎神赛会,通常会聘请纸影班前来演出。有的富乡大村,会请多班同时演出。汕头市鸥汀乡,就曾一次请了20多班纸影于乡中同演。过去,许多潮剧艺人不是纸影班出身,就是从潮剧班转到纸影班,好多有名潮剧演员,如洪妙等,都曾演过纸影。潮汕也曾出过不少有名的专职纸影艺人,鸥汀人陈其盛是其中的姣姣者。2001年9月中央电视台曾专程到他家中采访,拍下了许多镜头,于同年在央视台作专题报道。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