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唱腔结构分为曲牌、对偶曲和唱词小调三类,构成曲牌板腔混合的唱腔体制。

  曲牌,分为加赠板头板曲牌,二板曲牌,三板曲牌,散板曲牌以及合板、落尾等。

  头板曲牌  艺人称为加赠板头板,一板七眼,是曲牌唱腔中速度最慢,一音数转,拖腔句多,旋律性强,多属抒情性的唱腔。曲牌唱腔的结构形式是:以打击乐起[三脚介],散板作序段,行板以一板三眼作为过渡,然后进入一板七眼的头板。但也有省去一板三眼过渡段,直接进入加赠板头板的。加赠板头板一般为上下两个长短句对句,多从强拍起唱,俗称为“镇头板”。如《扫窗会》的[四朝元](谱例一),《拒父离婚》的[石榴花]。加赠板头板多作为二板曲牌序段或前引腔曲段,并多以三板或[十八板]等曲段作为尾声。头板曲牌是潮剧继承南北曲的结构规范演化下来的古老腔调。现存头板曲牌24个。

  二板曲牌  包括二板慢一板三眼,二板快一板一眼两种。一般是二板慢多从强拍起唱,二板快多从弱拍起唱。二板曲牌本身有起段、发展段和收段,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曲牌每一段落的起收句,均有一定的打击乐[锣花]编配和安收法,如《琵琶记》五娘上路一出的[山坡羊](谱例二),《荔镜记》大难陈三一出的[红衲袄]等。二板曲牌在发展过程中,由中段(发展段)插入“子母句”曲段,形成既有曲牌起段、收段的规范,又有中段自由变化的不同牌调、不同旋律的曲体结构。如《扫窗会》中的[下山虎]。二板曲牌的应用,多在套曲中作为承前启后的转折曲段,也可单独使用。二板曲牌是潮剧唱腔的主要板式,占分量多,应用最广。是一个宣叙性强、灵活多变的曲牌调。现存二板曲牌72个。

  三板曲牌  包含有板无眼(1/4),散板,散板和有板无眼相结合二种板式。三板曲脾具有强烈的节奏和紧凑的锣鼓科介。曲句旋律一般由高音渐趋低音,是一种接近朗诵体,有相对稳定的基本句法的曲牌结构。多用于表现激昂、紧张的情绪。三板曲牌如《芦林会》的[结发恩爱重];散板曲牌如《蓝关雪》的[才离了渭水秦川],《桃花过渡》的[新水令]等(谱例三);散板与有板无眼结合的曲牌如《琵琶记·认像》的[是妾身将头发殡殓考妣],《扫窗会》的[囹圄之中苦不胜]等。这种曲牌,由散板起唱,转接有板无眼时打击乐起介承接,具有由散入整的特点,适用于诉说的情境。[台内牵句]、[摘句]和[尾声]也属三板唱腔的结构形式。[台内牵句],也称[叫句],由演员在台内起唱,间以锣鼓,然后接唱二板唱腔。如《井边会》的[肩挑桶儿步踉跄]。[摘句]或称[拆句]是三板节奏形式中速度最快的一种板式。唱腔在上句或下句完后加一击锣鼓,以助紧张气氛。适于诉说场面,具有一气呵成的特点。如《闹钗》的[叫我如何说真情]。[落尾],也叫[尾声],有快慢二种,均以末句重复结束,重复
句配有锣鼓 句。[尾声]用于一出戏的终了处,有较强的结束感。如《扫窗会》的[夫妻相会泪满胸];《大难陈三》的[这姻缘欲学张拱莺莺两厢记]。[尾声]是潮剧传统唱腔曲牌的最后部份板式,与头板、二板、三板构成曲牌套曲体制。具有散、慢、中、快、散、尾声的完整结构,保留了南戏声腔结构的基本特征。

  对偶曲  原为潮剧曲牌在发展中吸收民间说唱和潮州歌册的演唱形式,由曲牌中间加上子母句曲体而慢慢脱胎变化发展起来。以后,受到板腔体剧种声腔结构形式的影响,逐步形成以板眼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曲调板式。对偶曲以上下句曲调为基本格式,艺人惯称“子母句”。其曲调的创作多受到民间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熏陶,汲取其曲调因素,旋律循“依字择腔”的方法,故唱腔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对偶曲结构,一般子句末字是仄声,母句末字是平声,寄子句一般不押韵,母句一定要押韵。子句曲调连贯,多数落音偏高,母句曲调多从下行到主音结句,中间有小停顿,分为两个小分句,第二分句配以帮声。如《玉堂春》的[王金龙命中不幸](谱例四)唱段等。对偶曲的发展,在接受板腔体剧种的影响后特别盛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板式。由二板(一板一眼)发展为二板快、二板中速和二板慢(一板三眼);由三板(有板无眼)发展为三板慢(一板一眼),由板后起唱的快二板发展为板后起唱的慢三板,并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引句和韵尾旋律(艺人称为曲斡)。对偶曲的板式变化,集中表现在长连戏的“唱彩场”中,由一人或几个人—起唱几十分钟的“采场”唱腔。具有起伏跌宕、变化多端、旋律优美、通俗易懂的特点。一般的板式安排是:由二板慢起,接二板中速,再接二板快速,转三板慢,接三板中速,再接三板快速,接着,由七字叠句,渐快进入五字叠句,再到快四字叠句,快三字叠句,最后由散板接母句到重母句结束。如《滴水记》的[伤心寂寞己长叹](谱例五),《六盘山》的[生死渴别十五年]等。近代,对偶曲唱腔板式和曲调的发展,促使潮剧唱腔设计从曲牌套曲程式到编创板式唱腔,形成既有程式规范又灵活多样的潮剧唱腔体制。

  在潮剧唱腔中经常使用的还有以词牌、小调和庙堂音乐曲调填词演唱的唱腔。

  词牌  多数是古曲和琐呐牌子。如[满江红]和[粉红莲](谱例六)。

  小调  原流行于潮州的民间歌谣,如《桃花过渡》的[灯笼歌](谱例七),吸收自江南流行小曲,如[采茶歌]。

  庙堂音乐  分为禅河板、香花板和外江板三种。外江板在寺庙中应用,如潮州开元寺。禅河板和香花板则流行民间,在善堂佛事中使用,与潮剧唱腔互为吸收,根据剧情内容需要加以应用。如[心头苦病有谁知]、[怀胎歌](谱例八)等。禅河板曲调清雅,节奏徐缓,旋律柔和,极富宫廷寺院的曲调韵昧;香花板曲调轻松活跃,节奏紧凑,气氛热烈,故有“静宜禅河,热宜香花”的说法。

  帮声  潮剧唱腔中的帮声,是潮剧唱腔的一大特色。在明代的潮调戏文中,已存在一人演唱,众人帮唱,两人对唱及同台合唱等形式。潮剧帮声的形成,一说认为系受弋阳腔的影响,一说认为发源于南戏,一说认为潮剧演出场所多在广场或田间空旷处,加上童伶声嫩易于疲劳而产生。传统潮剧帮声形式比较简单,属同腔同调,一般在子母句的母句末三字帮声。现代潮剧唱腔帮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为多种形式的帮唱。有男女声帮唱,男声齐唱,女声齐唱,台前独唱,台后帮唱等。如现代潮剧《江姐》的[奔腾起伏大巴山]一段唱腔,台前演唱,台后用男女声低声哼唱帮声;[黑牢里阵阵歌声](谱例九)用女声独唱,女声对唱,女声齐唱,女声独唱众声伴唱的形式,渲染气氛,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你是本文的第1265位读者
来 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