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戏衣,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宣德年间 (1426——1435),南戏在潮汕非常活跃,戏衣便应运而生。清末潮州黄金盛等多家戏服生产作坊,生产规模虽不大,但产品源源不断供应潮汕各地城乡的潮剧戏班。明清两代潮剧戏在制作集中于潮州、汕头两地,生产量随地方戏曲的兴衰起落。新中国成立后,潮剧振兴,故而潮剧戏衣需求量剧增,汕头等地办起戏衣厂。

    潮剧戏衣充分体现了传统潮绣的工艺制作的技术风格。采用金银线的绒色线绣制,绣面饱满浮凸、柔活多变,富丽堂皇,配色协调,图案纹样能体现人物角色的身份,给观众美的享受。

    潮剧戏衣品种繁多,有蟒袍(简称蟒)、开台(即开)、大甲(即大靠)、舟甲(即改良甲)、武铠(即铠甲)、五彩裙、京装裙、鱼鳞裙、绣宫裙、蟒尘裙等。

    潮剧戏衣的纹饰,有龙、凤、鸟、兽、虫、鱼、云、水、花卉等,色彩华丽,对比鲜明,装饰性强,成为潮剧戏衣的特色,饮誉海内外。

    同一样戏衣,质量有所不同,优质的价格高,质量低的价格低。“四大班”(俗称“大戏”)的剧团,为了保持声誉,都买质量高的服饰,“三班头”(俗称“戏尘”)因经济较差,居多购质量较低的服饰。潮剧观众戏看多了,自能判别戏服之优劣。古往今来,潮剧戏服的好坏、新旧,成为潮剧观众评价戏班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潮剧院和潮州、揭阳、澄海。普宁、潮阳市等潮剧团,演出的剧目,大多用优质且新购进的戏衣,强化了表演的艺术效果,海内外观众为之欣赏与喝彩。

    潮剧靴鞋是服饰的附属部分。长筒盖住脚面的深帮子鞋称为靴,余者为鞋。靴鞋的颜色和纹样的变化,鞋底厚薄的不同,使品种多种多样,以满足剧中各阶层人物穿用。

    据《潮剧志》载,靴鞋分长靴、短靴、男鞋、女鞋四大类。靴底的厚薄,从二寸至五寸不等。长统靴,所有文武官员、文生武生均可穿,短靴多属武人穿用,便于开打。男鞋在鞋头起两条立体线,俗作“双鼻”,或垫上一个突起的如意形,俗称“勾纹鞋”。女鞋面一般绣上花饰,武旦的鞋头加辍上五色绦穗一
绺,称为“彩鞋”,也用于花旦角。

你是本文的第1549位读者
来 源: http://www.chaonet.net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