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至1958年左右,半山客区的教育,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指引下,迈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全面废除了旧教育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1952年,通过整顿小学、纯洁教师队伍,所有中小学校由政府接办、在加强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人、农民业余教育,加强干部职工的文化学习,全面开展扫除文盲工作,教育事业走向稳定、发展和提高阶段。这时,中、小学入学收费低、就读师范和高等学校普遍能享受助学金,许多山区贫苦农民的的子女,也得到读入学的机会,人们喜称为“深山飞出金凤凰”。五十年代初期、土改复查结束,人民生活迅速提高,就读中、小学的学生数年年增加,因此新办了一批中小学校,揭西县半山客区的中学由三所迅速发展到十一所,中学生人数急剧上升。
    1958一1960年,随着全国开展“总路线”“大跃进”“公社化”运动的到来,教育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大办农业中学、学校大办农场、大办工厂、大炼钢铁,师生参加体力劳动生产时间过多,打乱了教学秩序,教学质量迅速下降。1961——1963年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了教育系统“大跃进”“浮夸风”的失误,教育事业才逐步走向正常发展,但是前波未息,后波又起,1966年来了一次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破坏性更大的“文化大革命”,学校成了重灾区,停课闹“革命”、批斗老师,学生中间闹派性、搞武斗、批判所谓“白专道路”,教育受到严重的破坏,教师受到严重的摧残,学校陷于半停顿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拔乱反正,推翻了强加给教育的“两个估计”,落实党的知识份子政策和邓小平提出的“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号召,全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教育质量,恢复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等,教育又迅速走向发展的道路、群众办学、华侨兴学积极性空前高涨,公立、私立中小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单揭西半山客区华侨捐资办学的就有武帮中学、纪达中学、揭西第一华侨中学以及林世悭先生夫人捐建的张月纪念学校等,至于华侨、港胞捐建的校舍、教室、礼堂和图书馆、科学馆等就更为广泛。揭东县玉湖镇及丰顺县汤坑等半山客区华侨捐资办学情况与揭西县相仿。
    饶平县半山客区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对家乡捐资助学,同样尽心尽力,如饶平四中朝阳图书馆的建成、台湾宗亲对茂芝宋詹学传公奖学金的颁发,以及永善邓氏教育基金会和凤岗詹安澜奖教奖学基金会的设立等,都是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热情捐助。
    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半山客区中小学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获得提高和发展。据2003年揭西县教育局的统计,全县中小学校309所,其中半山客区占203所,全县完全中学5所,半山客区占3所,全县仅有一所高级中学就是半山客区的河婆中学,学生2923人。恢复高考以来,该校上大专院校的学生6738人,连年以来,有四位学生考上北大和清华大学。就可见半山客区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了。
    据《揭阳县志》记载:1980年全县已完成扫除文盲任务, 1981年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幼儿教育、业余函授教育和电视大学全面发展。从1983年已建起从幼儿、学前、普通中小学、职业技术、成人业余教育至大专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饶平半山客区上善镇、上饶镇、饶洋镇、新丰镇、九村镇、建饶镇同样拥有中学7所,小学67所,幼儿园41所,其中饶平第四中学为完全中学,10多年来高考录取人数一直在全县完全中学保持第二名,新丰职业中学分设农业、茶叶、农村机电和陶瓷工艺职业班,不断为山区经济发展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初、中级人才。     建国后,由于县、市的教育行政领导,统一推行教育方针、路线和实施计划,半山客区与潮区的教育基本达到平衡发展,同步前进。只是部分山区和革命老区、由于村落分散,经济发展较慢,甚至还处于贫困状态,出现一些校舍破漏,设备缺乏,师资不足等现象,一批学龄儿童未能入学和中途辍学,无法就读中学等,拉开了平原地区与山区教育的差距。近两年来,省政府及广东省老区建没促进会,特别关注老区、山区人民的教育事业,拨巨款帮助这些地区破旧学校的新建和修建工作。单揭阳市半山客区即有86所小学获得2580万元的补助;加上群众热情捐献,迅速改善教学条件。今后希望半山客区人民发扬“崇文重学”的传统精神,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与平原地区人民携手并肩共同发展教育、为建设广东文化教育大省而共同努力。

你是本文的第1826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半山客》
作 者: 贝闻喜、刘青山、李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