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英歌”动九州.jpg

 林 鹏 摄

潮汕英歌舞火了,火出圈了。春节前夕的“大湾区春晚”,著名歌手腾格尔以一首潮语摇滚《一身正气》拉开了英歌舞火爆的序幕。

从春节开年起,潮汕各地尤其是普宁、潮阳的英歌舞不但上了广场,上了大街,还上了各种网络平台,最高点击率的视频,达到2亿之众。这种“突发性”的现象也“惊动”了国家级的媒体,作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2023年1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普宁英歌舞活动。

2月3日,新华社的 《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潮汕英歌“火出圈”,“中华战舞”闹岭南》的报道,英歌舞被誉为“中华战舞”。

2月19日,《中国日报》发表了《震撼:英歌舞表演火出圈,网友:又炫又燃!》的报道。

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曲英歌乘风舞》的长篇报道,对英歌舞加以热情的赞扬。

在潮汕地区存在了几百年的英歌舞为什么突然火起来?

我觉得,英歌舞火爆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哲学上讲的内因和外因。

一是内因。英歌舞所表现的内容是“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也就是《一身正气》歌词里所唱到的“敢拍头阵”的英雄精神和阳刚正气。还有“步调一致、团结协作”的潮人精神。潮汕人不论走到哪里都崇尚诚信和精诚协作。虽然英歌舞每个人的扮相和舞步未必相同,但英歌舞棍敲出的刚劲有力的整齐节奏,把大家的步伐统一在同一旋律里,充分体现了听从指挥、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是外因,就是英歌舞的表演形式。首先英歌舞是广场舞,表演场地广阔,容纳观众多,而且可以进行巡游表演,持续时间更长,吸引的观众更多。其次是节奏强劲有力,舞姿与年轻人喜欢的街舞也有相通之处,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其中含有武术、舞蹈、音乐、戏曲表演等艺术成分。一句话说,就是好玩儿。转发视频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再次就是水浒人物的扮相,容易让人联想到梁山泊英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英雄气概,引起强烈的共鸣。第四,其表演形式适应性广、参与性强,几乎没有局限性。无论年龄、性别、职业、行业、地方,从中老年到几岁的娃娃,从男性到女性,从社会到学校,从潮汕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放下生产工具,放下书包,放下电脑手机,就可以“敲起英歌”来。

还有两个原因可能是今年独有的:一个就是今年的大湾区春晚节目请了著名歌手腾格尔唱了潮汕话与普通话结合,还夹带粤语的RAP摇滚歌曲《一身正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新瓶装老酒”的创新模式,很成功,对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也有借鉴作用。另一个就是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年轻人都憋了一股子劲。于是,春节后,四乡八里“咚喳咚咚喳”,锣鼓响起来,英歌敲起来,鞭炮烟火放起来……

英歌舞以前年年敲、四期八节常常跳,还曾经跳到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连国王、王后都来观看了。但就是没有今年的火爆而引起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应该与此有关。

潮汕地区春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有不少与英歌舞一样,都是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什么英歌舞能在众多民俗文化活动中一枝独秀,火爆出圈?

潮汕地区春节后的民俗活动真的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广场舞除了英歌舞外,还有舞龙、舞狮、马舞、麒麟舞、鳌鱼舞、蜈蚣舞、狮头鹅舞(双咬鹅)等。舞龙舞狮别地也有,地方特色不甚鲜明。布马舞、麒麟舞、鳌鱼舞、蜈蚣舞、狮头鹅舞(双咬鹅)等虽具有地方性,但毕竟表现形式不及英歌舞粗犷豪放、强劲阳刚。而潮州大锣鼓等的巡游,在动感和视觉的冲击力上稍逊于英歌舞。英歌舞汇集了武术、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元素,参与者和受众面很广,从成年人到少年儿童,从男性到女性,从本地到外地(甚至外国)都可直接参与和无障碍欣赏,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容易激发人的积极情绪,从一睹为快到很想上场敲一敲、跳一跳的参与感很强。据媒体报道,泰国的吞武里,我国的山西、山东、河南的一些地方,也在教学英歌舞了。

英歌舞的火爆出圈对其他民间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有什么启发?

我觉得,英歌舞今年的火爆出圈,对潮汕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很有启发。

一是守正创新,与时代同脉搏。

守正就是坚持非遗项目的传统文化特色,发掘其正能量价值,积极申报各级非遗项目,英歌舞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际级非遗项目了。其他非遗项目未申报高一级的应积极争取申报,达到国家级的可以争取申报更高一级的。其实,国家级的还可以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就有专家提出,英歌舞应该申报世界级非遗项目了。

创新就是对传统非遗项目有所改进,不少地方的英歌舞已经开始结合现代街舞的形式,在舞蹈动作上稍作改良,让年轻人、女性甚至少年儿童都能参与。我在视频里看到有女生英歌舞表演队,还看到只有五岁的英歌舞者和只有两岁半的英歌娃娃。其他非遗项目要想传承下去,也要千方百计有所创新。非遗项目若没有流行的时尚元素注入,年轻人不喜欢,就难以传承。

二是进入学校,培养好传承人。

非遗项目要能够传承和弘扬,必须努力争取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英歌舞就很适合在学校开展教学,因为学校里有体育、音乐、舞蹈课,有操场,教师也是现成的。另外,英歌舞稍加改造,也可以编成适合在舞台演出的舞蹈。其实,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潮州歌谣、潮州歌册等非遗项目都适合进入学校。只有青少年喜欢,只有进入学校、进入操场、登上舞台,传承才有希望。马来西亚的“二十四节令鼓”也是一个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有关的世界级非遗项目,能够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开展,其中包括中国的华侨大学、汕头大学,在泉州、潮州、汕头等地推广(年初四潮州牌坊街就有“二十四节令鼓”表演)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我们可以借鉴。

三是借风助力,包装宣传。

就是在保持原有的传统特色之外,注入时尚的流行因素。比如这次结合了摇滚音乐、歌曲来推广英歌舞,效果甚好。以前也曾经请凤凰传奇组合唱潮语歌曲《我爱潮汕小吃》,也曾经火了一阵,酒香也得有人吆喝市场才打得开嘛。

当然,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最重要的是政府管理部门的鼎力支持和正确指导,社会各界的踊跃参加和倾力支持。

咚喳咚咚喳,希望英歌舞和其他非遗项目能够保护、传承好,在活跃潮汕地区的旅游经济、振兴乡村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