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歌舞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潮阳与普宁一带的民间广场舞蹈,它集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表演者气势恢弘、刚劲有力。 英歌舞有多种叫法,有称“鹦哥”、“秧歌”,也有叫“唱英歌”、“茂英歌”、“跳英歌”等,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关于“英歌舞”名字的由来,目前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 而关于英歌舞的起源,至今也未有定论,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潮阳英歌与普宁英歌作为潮汕英歌舞的代表,都只是英歌舞的流而不是源。但是两者却是将英歌艺术与潮汕文化有机融合之后成为潮汕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汕头潮阳与揭阳普宁都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舞在两地都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几乎在两地所有的镇、街道都有自己的英歌队,尤其是普宁,村一级也有建立了诸多英歌队,同时还组建“少年英歌队”、“女子英歌队”,两地英歌舞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潮阳英歌 潮阳英歌传承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主要是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 潮阳英歌舞表演时分前后棚,前棚36人,手执彩色木棒,配于锣鼓与吆喝,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打扮形式更为多样,内涵也更丰富,会融入一些武士之类的表演。在节奏上,潮阳英歌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分。慢板英歌主要流行于潮阳城区一带,所用舞棒相对较长,基本方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构成一组动作,慢中有动,诠释一种优雅。中板英歌在锣鼓点比慢板英歌拉长,感觉更加稳健。快板英歌的锣鼓点比较紧凑,队伍变化多,节奏快,鼓点紧,运槌灵活。 潮阳英歌舞粗犷、奔放,具有很强的气势,是力量之美的体现,与普宁一样,基本上潮阳所有镇街也都有自己的英歌队,在潮阳民间,英歌舞、潮阳剪纸、潮阳笛套音乐被誉为是“潮阳三瑰宝”。 普宁英歌 据传普宁英歌起源于当地百姓在劳动之余学习拳术的基础上,依据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创作而成的,与潮阳英歌一样,传承至今约有四百余年历史。将武术与舞蹈融合为一体展现梁山泊英雄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起初参与者都为男性青壮年,是极具阳刚之气。表演队伍也较为庞大,少则24人、多则可达108人,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表演者基本是按照梁山泊英雄形象勾画脸谱,身着传统武士服。表演时手执短棒敲击,搭配潮汕音乐,行走队列也丰富多彩,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等,而舞姿动态也同样是赋予多种形式。基本动作是持棒与肩平,扣棒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在胸前、胸上、胸下。其中扣棒在胸上的较有声势,也比较灵活,而扣棒在胸下的则更富有舞感。表演时极具气场,富有感染力。 普宁英歌在表演上富有阳刚之气,是一种坚强与威猛的象征,拥有很高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因此在普宁几乎是村村都有英歌队,人人都识英歌舞。据初步统计,普宁各地较有实力,规模较大的英歌队就多达160余支,而且也出现了很多“女子英歌队”、“少年英歌队”,英歌舞已经成了普宁人逢年过节必备的节目,也因此获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之美誉。
|
你是本文的第543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3、18 作 者: 姚泽建 罗伟伟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