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文化系列之《潮汕游神赛会》一书,是我和王泽晖、洪介辉三人,承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委托,共同编撰完成的。

    潮汕地区背五岭而面南海,古时与内地交通闭塞,于是便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冷藏库,因而潮汕人的神明崇拜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潮人祭祖民俗,也应堪称全国之最。

    汕头大学隗芾教授认为潮人的神明崇拜有三大特点:一是很大程度的与宗教脱离,信者不论佛道,不辨宗派;二是以不害人为前提,惟此才得以在法制社会中存在;三是尽可能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信巫鬼”的情况在潮汕基本绝迹。

    潮汕人崇拜的神明很多,除了宗教中的佛道和民间崇敬的神灵之外,还包括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名宦乡贤等等,具体如孔子、韩愈、关羽、妈祖、大峰祖师、三山国王、玄武大帝以及唐代英烈张巡、许远等都在祭拜之列。此外还有各行各业崇奉的行业神,如匠神鲁班、茶神陆羽、药神孙思邈等等。

    潮人崇拜神明、祀祖奉先的主要形式是“游神赛会”。潮汕的“游神赛会”是一种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群众性娱乐集会,是“汉族的那达慕大会”。“游神赛会”与那种单纯的信神拜神的宗教性仪式有很大区别。首先,参与的人不一定都信神。从主观上看,信神的人可以把它当作神圣的宗教性活动,不信神的人也可以把它当作娱乐活动,甚至可以看作是商贸集会。

    潮汕的游神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游神,只是它最初启动的缘由。本书在展示潮汕游神过程,重点放在分析这种游神仪式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而更多的篇幅则介绍潮汕游神活动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因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游艺与赛会。游艺与赛会几乎容纳了所有潮汕的民间仪式、技艺和艺术。“游神赛会”的根源在乡村,但精华早已流入城市,成为孕育城市艺术的温床。“游神赛会”是成人的乐园,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游神赛会”可以说集中了民众所有的技艺和活力,也托付了全部的记忆和理想。举办“游神赛会”,包涵了建筑、工艺、美术、厨艺、游艺、戏剧、杂技、音乐、舞蹈、傩艺、特技,包括装饰、绘画、剪纸、面塑、表演等各个流派,涉及布置、组织、统筹、协调、联络等社交技能,而且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各个家族和村寨要在“游神赛会”中争取荣誉,以提高自己家族和村落在社区的威望和地位。“游神赛会”和民俗节日一样,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润滑剂对于国家机器,表面上看似乎可有可无,实际上谁都知道是必不可缺的。民俗活动也是民众奋斗的“加油站”。在苦难深重的旧社会,下层民众只有这些民俗活动,才能给他们带来暂时的欢乐,使他们有点“盼头”继续煎熬下去。现代科学发达的国家中,民俗活动仍然被视为是调节劳资关系的一剂良药。

    值得高兴的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游神赛会”被扫荡殆尽的时候,远离政治漩涡的潮汕地区还保留着“游神赛会”的传统种子,更可贵的是,保留了潮汕干部群众对这些民俗活动的质朴认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文化需要也与日俱增。“游神赛会”很快在各地乡村恢复起来,而且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发扬民主性的精华,发掘、继承、改造、提高,很多“游神赛会”中的艺术形式已经逐渐脱离了神的羁绊,不仅艺术形式独立出来,而且从乡村走向城市,甚至走进了全国艺术舞台,有的还走出了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潮汕传统的民间艺术,更成为海外潮人与故乡联系的纽带。

    新中国成立以后,潮汕的这些神明祭祀活动和必不可少的“岁时节日”习俗,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和科学意识的提高,已逐渐转向健康的有益于社会民众的民俗和娱乐活动。

    潮汕民间传统的游艺与赛会,有不少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6月,在国务院确定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潮汕有潮州音乐、潮剧、英歌(潮阳英歌、普宁英歌)、潮州铁枝木偶戏、潮绣、潮州木雕、广东剪纸等项目名列其中;在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了包容以上项目之外,还有潮阳笛套音乐、蜈蚣舞、布马舞、大吴泥塑、澄海灯谜、潮阳民间剪纸等项目。这些都是潮汕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门类。

    游艺赛会,怡乐人心。了解和研究潮汕民间传统的游艺与赛会,将有助于对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抢救、开发和创新,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融入现代生活。

你是本文的第107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7-06-24
作 者: 陈韩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