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响了,出来看啦! 最新 图1张
                                                            李维照 摄

    棉湖“营锣鼓”(锣鼓游行),2007年被广东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营锣鼓”,棉湖人几乎倾巷而出,夹道观赏,不论是游艺者、还是观者,人们总是自觉地融入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中。当锣鼓响起,人们总是奔走相告:
    在棉湖,提起“营锣鼓”(锣鼓游行)。不论男女老幼,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营锣鼓”带给他们的快乐,非其他文化娱乐方式所能比,里面糅合了太多本土的民间文化积淀,寄托了太多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观念。而每逢“营锣鼓”,棉湖人几乎倾巷而出,扶老携幼,夹道观赏,人山人海,人们总是自觉地融入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中。也许,在长长的游行队伍里,能看到张家的帅小伙挥着五龙旗,李家的靓妹子扛着五凤旗,而邻家的小妹妹则颤悠悠地挑着五色花篮呢!
    棉湖“营锣鼓”,是潮汕地区传统文化的遗存,它保留了很多历史的信息,是潮汕先民包括历代移民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涉及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宗教信仰、傩文化、图腾文化和民俗学等多门学科,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棉湖“营锣鼓”源于明代后期,其产生与传统民间节庆、游神赛会及祭祀先祖等活动密切相关。民国时期,由于云王敖乐社和长庆乐社相互竞赛,这种民俗活动达到历史的高峰。当时有句俗话:“看了棉湖营锣鼓,别块(其他地方)就甭看”。改革开放后,棉湖镇重新恢复这种历史悠久的活动,并逐渐在游艺队伍中新增舞狮、舞龙、舞英歌,以及富有现代气息的街头短舞等,使古老的民间艺术新增了生命力。
在长长的游艺队伍中:游动着的五龙旗、五凤旗上各色龙凤,龙飞凤舞;传统的大标旗、中标旗、小标旗绣着“百凤朝凰”、“六国封相”图案及吉祥话语,也绣着老百姓一个个的希望;有古装扮相的小姑娘挑着花篮;有涂戏表演,都是耳熟能详的戏剧小片段。一路走来,围观的人们就会指点说,这是《桃花姐过渡》,那是《京城会》,世情哲理,尽在其中;还有扮景;舞狮;舞龙;舞英歌。而其传统主要特色,是引入棉湖特有的民间艺术——“十音小套音乐”,即棉湖笛套苏锣鼓,用古筝、舞琴、琵琶、月琴、秦琴、柳胡、三弦、头弦、洞箫、笛十种主要乐器,加上汉剧的打击乐器,演奏潮乐弦诗。十音笛套苏锣鼓直接产生于清末的棉湖音乐界,以儒雅清高为主要风格、十音营锣鼓在行进中,由于使用汉乐、锣鼓配乐,与潮乐不相同,中间锣鼓变化无穷,如果“营锣鼓”要求气氛热烈,就配紧锣密鼓;如果要抒情一点,就无须配太多的打击乐,每一乐曲都可灵活应用,整个十音演奏变化无穷。可惜的是,随着民间艺人的越来越少和年龄的老化,一些重要民间艺术如十音笛套苏锣鼓的演奏法也濒于失传,笔者在采访时深深地感受到,看过“苏锣鼓”表演的乐迷们对传统艺术的神往和对现状的无奈。如今,锣鼓表演多为潮汕大锣鼓。
    棉湖“营锣鼓”,可以说是潮汕艺术的集大成,是古朴民俗民风的聚焦。它传播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理想,沟通了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活跃了社会组织,浓化了祥和节庆的节日气氛,缓和了人们紧张枯燥的生活节奏,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础。

你是本文的第1612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8-02-26
作 者: 黄晓旋、王媛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