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风伯庙 留住历史根脉.jpg

樟林风伯庙

澄海樟林,民间文化习俗千姿百态。火帝庙,是堪舆学家、署澄海县事杨天德和樟林人自己创造的社神。风伯庙,也是一座由官方主导建设的神庙,樟林独有的庙宇。

那时候,红头船南来北往,航程遥远,大海茫茫,免不了风云变幻,惊涛骇浪。红头船商人只能听天由命,海不扬波,风平浪静,那是最理想的航程。他们除衷诚修建天后宫,以祈海事平安之外,对于突如其来能拆桅覆舟的狂风恶浪,总希望托付神力保佑,祈求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于是,他们希望有一尊善良仁爱法力无边的风神出现,保佑他们一路平安。在火帝庙建成的70多年后,这件事终有了着落。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澄海知县尹佩绅看中林泮被充公入官的大夫第,他捐廉银200两,并动员埠市中商民共集资680余两,购买已充公入官的大夫第,改建为供奉风神的风伯庙。尹佩绅亲书堂额:“时风若顾”,刻门联:“奕奕成新庙,锵锵俨应门”, 庙前树立《樟林镇鼎建风伯庙碑记》。他还买充官15亩田作为庙产,以补充庙中的日常开支。

风伯庙建立初期,庙堂正中仅奉木牌为神位,未及虔塑神像。当年十二月,他又捐廉银二百二十余两,自买充公田15亩,作为风伯庙的基田。

次年,潮州发生干旱,粮贵米缺,田野青黄不接。尹佩绅再到樟林,鼓励商人往台湾、厦门运米回潮接济。这次,来回都风平浪静,红头船商人赚得盆满钵满。

尹佩绅顺势而为,把此次米粮海运顺利归功于风伯的保佑,主导塑造神像。庙中碑记记载当时情景:“谕商和粜,台厦舟来,陆续不绝。随风飞至,瞬息千里,靡有坏棹倾楫之忧。人之力、亦神之功也。”于是,风伯庙香火更为旺盛。

道光二年(1822年),尹佩绅将东陇港外永兴围泥坪天生咸草召佃收割,每年纳租银40元以作庙金。同时,委派僧人任庙中住持。道光六年(1826年),尹佩绅又将东陇港内南湖堤外荒埔泥沼地,征召农民开垦为农田,租金作为风伯庙香火费用。

道光七年四月,在即将离任之际,尹佩绅对风伯庙的祭祀和庙产管理仍十分关注,又写了《谕风伯庙司事值办祭祀》文,要求对风伯庙的祭祀礼仪、田产管理和日常开支议定章程,造立册籍。同时,他再次在风伯庙立碑(即《拨充风伯庙祭祀香灯示》),详细开列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七年历次捐置和拨归风伯庙的田产所在、面积和租银,并规定了风伯庙每年祭祀的方式。

以尹佩绅的知县身份,这样持续关注一个乡镇上的庙宇,是相当罕见的。

1909年,各地办学之风甚盛,庙址改设为广智高等小学堂。澄海县城被日军占领期间,澄海县立中学迁此复课。自此,风伯庙又多了一段光荣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是澄海县立中学校址。1946年,澄海创办苏北中学,以风伯庙作校舍。首任校长是岭东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王鼎新先生。

二百余年过去,从清朝中期走来的风伯庙历经风雨,多次转换功能,先是红头船商人府第——大夫第,后是神庙,接着是教育场所。现在,已经闲置,门口挂上苏北中学校友会牌子。上了年纪的校友们再次喝茶、聊天、写字,才让风伯庙不会那么寂静。

有年代感,有历史价值的风伯庙,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