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风化 记忆犹存 信仰习俗 图1张

    在中国人们祭拜的神仙很杂乱,其中有一类是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的,备受广大民众敬仰的,就如三国蜀汉大将关羽,由于他英勇善战,武功高强,忠于刘备,又重义气,其事迹被后人渲染,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并由此演绎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是华夏魂正能量的传递。
    我的家乡是临海村落,村民信仰妈祖。自从看了《妈祖传》这本书,我对这位仁慈的海上护航佑民女神更是顶礼膜拜。
    一日,与二三文友徜徉于美丽的濠江畔,欣赏领略帆影点点的濠江风韵,不觉间移步至天后宫前大埕,于是进庙中跪拜祈福,顺便参观妈宫,了解一点历史。
    天后宫外观墙体采用当代贴瓷砖的建筑特色,门上是崭新的“天后圣母”四个大金字,我以为是新建妈宫,但推门进庙,却是刮目相看,其建筑格局、摆设等却是古色古香,袅袅香烟熏黑了屋里的木梁石柱,令我惊叹。妈宫面向濠江,为二进一拜亭格局,几十平方米。硬山顶,素胎瓦当,木形屋角。室内为抬梁式木结构,圆形石柱。梁架木雕虽然简单,但从样式来看,具有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对探讨潮汕民间建筑工艺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庙中还设有珍珠娘娘、好命父母等神像。
    古庙里还保留两块古老牌匾,一块刻着“海天活佛” 四个楷书大字,并题有:河西场事平江吴曾柱敬、光绪己丑年(1889)秋吉立。另一块则刻着“海不扬波”四个楷书大字,落款处写有:沐恩治子杨……全体船员喜敬、巳丑年(2005)秋月吉旦。看来这古庙历史颇远,于是我开始寻找建庙的具体时间。
    天后宫后主墙上,在天后圣母塑像右边有一石碑刻着:乾隆三十八年(1773)夏月榖旦喜、后主墙一方,刻有沐恩治子张阁贤、陈荣仑、周奕丰、曾长英、陈荣岗、郑子平、张时夏。明显这七人曾捐款建古庙的后主墙。尔后,又在后主墙上天后圣母塑像左边看到两块石碑,这两块石碑由于前面有妈祖部下万里耳塑像挡住视线,比较隐蔽阴暗,打开手电筒方能粗略看到大石碑红色碑记,大石碑高大约80厘米,宽大约38厘米。石碑是现代刻的,碑文刻着:天后圣母庙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同治七年重修。公元一九五O年改作……圣母功恩浩大,香客游人不绝,有碍观瞻。经永乐轩诸老人商议,众善男信女乐捐,于一九八五年二月向住户赎回修建,使文明古迹不致埋没,以慰海内外赤子景仰之心。永乐轩题记。公元一九八五年四月吉日敬修。纵观这两块石碑,一般认为此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以上七人捐建后主墙。但稍微想想,觉得蹊跷,寺庙的捐建应是一个独立体,如捐牌匾、供桌、烛台、香炉,或是梁、柱等等。如果古庙是乾隆三十八年始建,后主墙和其他墙壁应是同时建筑,是一个整体,能单独认捐吗?是否有特殊原因,还是我孤陋寡闻?
    在这石碑的旁边还有一块小石碑,高40厘米左右,宽28厘米左右。因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清。据当地文友介绍,因看不清小石碑的碑记,一直以来,乡民也都以为古庙是乾隆三十八年始建,也曾尝试用制作拓片等方法想了解碑文内容,可都没成功,无所获悉。直到2013年,达濠年轻人纪雄用白色粉末糁在石碑上,才能粗略辨析出,原来这块石碑记载了古庙曾经被湮没的一段历史,勘误了当地史料记录。石碑内容是,古庙始建于距离乾隆三十八年前一个世纪的康熙六年(1667),是由邱、李、钱三姓同心共建,还刻有四至:东至林厝坪头,西至码头……,石碑于同治七年立。古庙是清初所建,但由于潮汕地区雨水、台风多,又年代久远,后主墙坍塌,于是张阁贤等七人才出资修葺,使古庙完好。“天后福荫万民安乐,圣母灵应四海升平”,看庶民如此乐捐修缮妈宫,万民崇拜,我犹是感激,石碑风化,历史犹存,再次叩首感恩。不过妈宫这段历史至今鲜为人知,如能采取措施抢救,碑刻将是当地悠久的妈祖文化一个可贵物证。
    如今,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已远远超出消灾祈福的意义,妈祖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立德、行善、仁爱”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价值,妈祖精神是人类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华夏神州与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你是本文的第94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6、7
作 者: 汤夏冬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