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近日重访南澳岛云澳镇澳前渔村武帝庙时,被附近重建一新的长年公古庙所吸引。登上山坡细观之,只见它坐东北向西南,门联云“枝艺精通教万户,术妙巧造育千家。”庙内龛中奉敬长年公及其夫人两座像。庙背靠两块大石,旁依参天古榕。此庙虽仅10余平方米,在南澳岛中属小庙,但它所敬奉的“长年公”,却是广东省独一无二的古代渔业技术英才。长年公传奇,在南澳岛至粤东、闽南、台湾渔民中流传着。 相传自明朝起,在南澳岛东半部的云澳湾,就有桁槽捕鱼作业。汛期是在每年霜降至翌年芒种之间,产量占全县比重最大。桁槽是一种定置作业,捕鱼方法是:在近海湍急的流路上,插入150支圆周约1米、间隔14米的大松木桁柱,由打入海泥3米的750支杵缚竹筋固桁,然后在每二支桁柱之间挂上黑色的大渔网,有点儿像“守株待兔”,让公鱼、白带鱼、乌贼、饶鱼、水尖鱼等鱼群随南流游入网内,流轻时便起网收鱼。开始时,桁杵多被激浪冲坏,渔民很苦恼。 300多年前的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一个初冬插桁杵入海时节,来了一个年约40岁的人。他身穿蓝布衫,头缠青布帕,自称是福建连江人,姓英名阿六,善插桁椿。渔人见他身材雄健,气宇轩昂,不敢小看他,便热情地载他到渔场,请教如何打桁入海底及插杵。他教渔民在每支大桁的南北,各打二支杵入海泥,杵连上由竹筋所结成之绳固桁,桁与桁之间再系上竹筋绳。渔民照这样去办。当年,果然桁杵不坏,渔获甚丰,渔民们便尊称英阿六为“长年”,意即“老大”。 次年初冬,再做桁时,仍请英阿六指教。因为这种桁槽作业受大风海浪冲撞厉害,故每年初冬,需将桁、杵重新打入海泥中。但隔年春汛,由于大风浪袭击,有的桁杵插入海底之后,剧烈地摇晃起来,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把杵打牢。季节不等人,眼看渔汛已到,渔民们焦急万分。 农历四月十二日,英阿六又和渔民们出海,来至游乐场,苦思良策。他思绪不安地望一下海面流路,高声地对渔民们说:“打桁杵入海,欲它牢固,只有由我潜入海里这个办法了。”说罢,扑入冰冷的海里。一连过了几天,仍杳无音讯。 更奇的是,自那以后,渔民进行桁位杵插作业,虽遇九级风流,再也无冲坏之患。渔民们说:“这都是英阿六以身投海,牺牲生命在海底固定桁位,才桁牢汛旺啊!”为感激英阿六,村民们在不远的澳前内青山上建庙,塑像祀之。此后,渔民在打桁入海底和量桁柱之间的位置时,都把“第一”喊成“阿六”;把船上总技术员兼总指挥称为“长年”,把内青山临海处称为“长年山”,还把英阿六殉难的那一天——农历四月十二日,定为“长年公生”(长生不死之意)。每年这一天,渔家就摆粿烧香,隆重纪念这位古代桁槽作业的奠基者、渔民英雄,风俗于今不变。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