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德堂 潮汕第一家善堂 会社组织 图1张

    潮地善堂的创立,源于宋代释大峰和尚的善举,乡民将大峰奉为慈善事业的开山祖师,予以崇祀,并施钱物入堂,大行善举,这就是现代善堂的雏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善堂逐渐演化成集释、道、儒文化于一炉的民间自发慈善救济机构。如今,全国只有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才存在这种已融合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慈善机构,并形成了潮汕独特的善堂文化。
    潮汕地区善堂的主要宗旨是弘扬佛家慈悲济世、积德从善的精神,奉行济困扶贫、修桥造路、抚孤恤寡、助残助学、救灾救难、收埋无主尸体、调解民间纠纷、敬惜字纸等善举。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善堂逐渐演化成集释、道、儒文化于一炉的民间自发的慈善救济机构。如今,全国只有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才存在这种已融合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慈善机构,并形成了潮汕独特的善堂文化。正如汉学家饶宗颐先生所说:“善堂文化是潮汕人现实主义的处世哲学,糅合释、儒、道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文化”。
    去年8月,电影《大峰祖师》在汕头潮阳区大峰风景区开机,这是潮汕地区善堂文化首次搬上银幕。潮地善堂起源于宋代潮阳的大峰祖师时期,而大峰祖师圆寂之处的和平镇里美村报德堂是潮汕第一家善堂,不久前我特地到大峰风景区参观大峰祖师纪念馆,馆内展示的藏品印证了这一史实。
    大峰祖师其人其事
    潮地善堂的创立,源于宋代释大峰和尚的善举,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
    综合相关史料,我们大致可了解到的是:释大峰俗名林灵噩,又名林通叟,生于北宋宝元二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俗家在温州当地是一个尊显的家族,使得大峰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之后深通经史儒术,同时也接受佛教禅宗的熏陶。56岁时中进士,出任绍兴县令。时值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外患日亟;党争剧烈、和战不定;贪官横行、民不聊生,大峰愤然弃官出家,削发入空门。后来云游四方,居无定所。81岁时自福建游缘到潮阳蚝坪北山(即今潮阳区和平镇练江北岸的溪尾山)。时逢干旱,瘟疫流行,路边不时可见饿死的灾民,此景令大峰大发慈悲,便在“狮尾石”(即今大峰石)处设坛,一边念经为百姓祈福,一边清洁饮水,并采药为民众治病,同时收殓路尸,施棺助葬……大峰的善举,博得乡民无限敬仰,奉若神明,相邀聚众,恳请大峰勿再游缘。大峰见众人情殷意切,遂修葺距“狮尾石”约一里处荒凉破败的灵泉寺住下潜修,从游皈依者日繁有徒,遂使灵泉寺成为远近有名的大禅林。
    1127年10月,大峰因劳累过度辞世。当地乡民把他安葬于练江东岸的桥尾山上。乡民给他私谥“忠国大师”号,故其墓称为“宋大峰忠国大师墓”。
    募众出资建造和平桥
    走访和平当地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祖辈留传下来一段的“大峰祖师建桥”故事,说的是当年某一天,大峰祖师来到大川(今练江)边,见到这里水流湍急,两岸阻隔,乡民南来北往都靠小船过渡。乡民告诉他,这里时常发生覆舟溺死之事。大峰听后深为乡民忧急,遂发宏愿要造桥为民解忧。他不顾年过八旬,亲临江边量度江水深浅,并四处奔走,募众出资。一时间,乡民纷纷捐钱献物。经过二年多的筹备化募,资金已足。
    宣和五年(1123),大峰携所募巨款,不告而别。一连数年,不见消息,乡民不明就里,颇讶其所为。至建炎元年(1127),首尾共历5个年头。忽一日,大峰从福建带来了一批建桥的工匠,同时从海上运来了大批建桥材料,乡民至此方知大峰不辞而别的原因,是怕携带巨款上路遭遇不测,为使大桥建成,甘心忍受误会和流言。
    大峰在福建数年,一方面是采购建桥所需的木石材料,一方面是为了学习福建的建桥技术。
    石桥于建炎元年初开筑,大峰亲临工地督导施工。不到一年时间,石桥建成16孔,尚欠岸边3孔(含引桥1孔),大峰就辞世了,工程由此而中断。宋绍兴二十二年(1153),素尚善好施、倾心公益的乡人蔡谆(贡元)捐资续建南北枕岸2孔桥,随后还倾财建河溪桥、新桥、东陇桥等。石桥全长108.8米,宽3米,属石木结构。桥名就以乡名而延作“蚝坪桥”。
    民间传说宋祥兴元年(1278年)10月,文天祥率抗元义军入潮,屯兵蚝坪乡时,他的爱女监娘在野间遗失了一把金丝玉柄折扇,为当地渔民拾得,挂在寨门招领,终于物归原主。文天祥深感这里民风纯朴,地气和平,便挥笔题写“和平里”3个大字,赠给蚝坪人民。此后,蚝坪便改名为“和平”,蚝坪桥也就更名“和平桥”。
    和平桥是仅慢于西胪乌岩石桥(建于唐代)和贵屿桥(建于1108年)的潮汕第三座古桥。1982年由于另建和平大桥,和平桥不再作为广汕公路桥使用。1985年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把和平桥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和平镇人民政府主持重修。
    报德堂是潮汕善堂的“鼻祖”
    大峰积德从善、造福民众,当地乡民念念不忘其恩德。到了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范我津与乡里诸位年高德劭者合议倡建报德堂,以纪念大峰、蔡谆的功德。同时报请知县曾鲁山,得到支持并捐银10两,和平三社乡众又捐银100余两,蔡谆之孙蔡震则腾让先祖蔡淳的书斋作建堂地。另据明隆庆《潮阳县志》卷十《坛庙志》载:“报德堂,在和平桥头,宋绍兴年间乡人作之,以报僧大峰造桥之德者。元至正十一年,惠州路总管府从官徐来始以黄仲元辈之请,为纪其事。今堂废,仅结庵室一座祀之。”所指的“宋绍兴年间”也是在这个时期中,但从散于民间的文史中有“报德堂建于1256年”之说,待考。乡民将大峰奉为慈善事业的开山祖师,予以崇祀,并施钱物入堂,大行修桥铺路、收骨殓尸、扶危济困之善举。这就是现代善堂的雏形,报德堂理所当然就是潮汕善堂的“鼻祖”。
    元代至明代期间,乡民把大峰当作神明供奉于灵泉寺,年年岁岁香火绵延不绝。清代以后,潮人对大峰的虔信更为殷切,将其进一步神化,在海内外潮人中引发出以鼓励善行的善堂效应,粤东各地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陆续从报德堂恭请祖师香火前去奉祀。至抗战前,粤东及海外潮人聚居处崇祀大峰多达500多处,其中仅善堂便超过200间,逐渐形成了以潮人为主体,释道儒三教合一、独特的善堂文化。
    如今,释大峰已不是某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潮汕地区善堂慈善事业的代名词。在海内外善信的共同努力下,大峰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慈善功能也更为广泛和多元化。

你是本文的第101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6、6
作 者: 陈楚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