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区,无论是星级酒楼,还是普通居民家中,我们经常都能见到一道用不起眼的番薯叶精制而成的美食。这道名菜不但可口美味,而且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护国菜”。几百年来,在我们潮汕厨师们的不断改进下,相演成习,越做越巧,如今已成为席上的珍品。这不仅寄托着潮汕人浓厚的爱国热情,更承载着一段历史的回忆。
    笔者小时候,时常听长辈们讲起这道菜名字的来源。传说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来到潮汕地区避难,藏身于岩洞中,有一天饥饿难忍,忽听远处传来敲打木鱼的声音,于是君臣顺着声音,发现一座古寺。君臣的到来惊动了寺中的师傅们,主持见大宋皇帝亲临,满是敬意,可惜兵荒马乱,只好让小和尚在后园摘番薯叶,熬成汤奉给宋帝。饥不可耐的宋帝,竟大加赞好,问起菜名,主持答道:“山野贫僧,不知此菜何名,但愿能解皇上饥渴,重振军威,确保大宋江山无恙。”宋帝极为感动,御赐其为“护国菜”。
    据历史记载,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入侵中原,宋端宗赵昰与弟广王赵昺在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的保护下,逃难到福州。不久之后,赵昰就驾崩,赵昺随即被立为宋帝,改国号为祥兴元年,而这时新都福州已经危急,屡战屡败,被元兵追杀,不得已只好弃城出奔,退入广东,随后君臣失散。所以,在潮汕各地都流传着宋帝昺的各种传说。据民间传说,宋帝躲藏的岩洞,名曰太清亭。石洞周围丛山峻岭,清风拂面,林木荫绿,怪石嶙峋,石下清泉潺潺,中空似亭,有一天宋帝对陆秀夫说道:“此山水清草青,真乃江南好风景也。”说罢,在石门上书“太清亭”。笔者曾在铁林护国禅寺内,发现在一洞壁刻着《太清亭序》,记载公元1276年5月,宋帝昺败从南澳,文天祥诱敌往潮阳海门,宋帝和陆秀夫则藏身于桑浦山龙泉岩的岩洞中的历史。这民间传说的“太清亭” 或许就藏匿于桑浦山铁林护国禅寺之内。      

你是本文的第79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8、12
作 者: 郭松芃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