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大春(1523-1588),潮阳县廓都(今汕头市潮阳区棉城镇)人,字邦阳,号石洲,世称“井丹先生”,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登进士,官至浙江提学副使。嘉靖年间是潮州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造成潮州社会的激烈动荡。作为潮州著名乡绅的林大春,积极参与抗倭防御斗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倭寇猖獗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阐析了倭寇对潮州的破坏,并记录了潮州人民英勇的抗倭斗争。 嘉靖四十二年(1563),时任户部主事的林大春在家服母丧,正值倭寇大举进犯潮阳县城。倭寇在潮阳城外焚烧民舍,发人冢墓,掳掠一空;又造临冲之车,环城而攻。林大春力倡踞守,与县令郭梦得招募踏头兵400多人,入城分布各门,与倭寇对垒,相持50余日,终于击退倭寇,使县城转危为安。林大春正是依靠自己的社会地位促成了抗倭防御斗争的成功,发挥了核心性的作用。 明代潮州倭寇猖獗,林大春对此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明英宗正统以后,明朝统治日趋腐败。在这样一个大氛围下,深受封建官府和官僚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潮州地区,吏治更是腐败至极。潮州地区的官吏,多利用职权对百姓敲诈勒索,以中饱私囊。林大春清醒地认识到,潮州地区官吏的“贪酷”与“倭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他指出,“倭奴乘之……内与海舶连和”,导致“倭”与“盗”的联合。 明洪武年间开始实行的海禁政策使具有长久历史传统的潮州地区海上贸易受到极大的打击。为了冲破明政府海禁政策的束缚,潮州地区的海商经常伙同闽地的海商勾结倭寇一起对抗中央政策。对此,林大春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要禁绝倭寇的劫掠就必须“先绝两省(粤、闽)海贼往来之路,而从严漳人入潮之禁,专一责成海道衙门俾与海寇从事。” 倭寇对潮州地区的破坏,林大春亦有深刻体会。在他所纂修的《潮阳县志》的“大记事”中就有详细记述:“是年(嘉靖四十二年)倭寇之祸迤北诸村里,望风披靡,盖所至无坚垒矣。独凤山一寨以乡耆陈友仁贾勇督战之力,所击杀倭寇无数。由是倭愤甚,固不肯退。而寨中相持日久,人众水竭不能支,遂溃围而出,因陷于贼……”。万历三年(1575),林大春撰《重修潮阳县庙学记》也表现出寇乱迭起导致文教废弛,县学荒芜的悲哀感受:“嘉靖己未之变,其文运之厄乎!属者豺虎纵横,元元失业,靡所底戾,多栖止殿下堂庑。榱题芜秽不治,庭除鞠为茂草。此讲业邹鲁之英,望之所为兴悲;谈经河洛之儒,即之而慨焉寤叹者也。” 倭寇在潮州地区烧杀劫掠,使人们遭受无限灾难,歼灭倭寇是潮州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愿望。林大春用碑刻记录了潮州人民英勇抵抗倭寇入侵的事迹。《陈南野保障凤山序》便是林大春应凤山乡众之请为凤山三战三捷撰记的碑文,这为研究明代潮州倭患问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它也反映出倭寇的入侵是不得人心的,人们总是要采取各种办法来消灭他们。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