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处南海之滨,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邑潮阳,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对于很多文史爱好者来说,是一块值得留恋和回味的地方。尤其对文学爱好者,灵山寺内韩愈墨宝以及历代文人名士的题咏,更有永不褪色的魅力。 灵山寺,位于粤东小北山东段的龙山山坡。在潮阳工作几十年,我几乎每年都要好几次陪客人到灵山寺。在以往,如果不遇法事,这里便有点寂静和落寞,从来不那么喧嚣,香客和游人也都安之若素。据史料记载,灵山寺始建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3)。当年,潮阳西岩寺高僧大颠云游至此,被龙山的青山秀色所吸引,决意在此建新寺。据说灵山寺建成之后,龙山的名气也更大了,好多游人香客来到灵山寺,必捷足先登龙山峰,亲身领略这被一代高僧赞誉的龙脉。笔者从灵山寺后登山,行走在蜿蜒如蛇的山道上,山下古柏森森,林木茂盛,远处群峦层叠,山色空蒙,山野之风扑面。放眼远眺,练江似练,两岸村寨密集。史料记载,大颠祖师建灵山寺时,潮阳县城就在附近的临昆山,灵山寺前面的铜盂古镇,是练江流域的水运枢纽和商业中心,她舒开长臂,迎候来自闽粤各地的客人,她敞开胸怀,接纳粤闽各地的民风,数百条木船日日在她的目光下往返,多少海盐和水产品在此卸载,多少米谷在此启航,这是处山青水秀,香客众多的地方,难怪当年大颠和尚如获至宝!然而,千年辉煌不再,古时风韵,只是在人们记忆中,如今,小石板街成了水泥大道,木板楼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楼,穿梭不息的小木船不见了,小码头也仅存遗址。只有古镇北面的灵山寺,仍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依然屹立在龙山山坡之上,一站千年。 灵山寺原有“八景”,但如今原汁原味保存完好的,为数不多。寺旁的山坡,原是八景之一的“千丛果”,现在果树不多,但绿树如盖,山花飘香。游客的笑脸比花更多更灿烂,仿佛那矮小的山花丛,可以绽放出游客的好心情;灵山寺前有小水池,池水清碧,池边的土堤,一年四季,草绿花香,鸟儿在水面上飞翔,一派诗情画意。这里,正如罗贯中先生所吟诵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从寺前进入古寺,佛堂大殿香客接踵,信众熙攘。燃香跪拜者,有人为求福运,有人诚心问道,人们在跪拜佛祖之时,对建寺的唐代高僧大颠也心怀敬仰。是这位高僧,不羡人间荣华富贵,常伴青灯古佛,白天礼佛,咚咚木鱼之声,是冷漠的繁华中擦出的火星,其声忽远忽近,传出高僧的一片虔诚。及至夜晚,高僧灯下挥毫泼墨,以法施众生,唯传心印,不传衣钵,圣者用自己的独特方式,留给世人以金玉良言,法在世间,觉悟也便在世间。当年,大颠祖师在灵山的活动场所,拨木坞、千佛塔、开善藏、藏经楼,经过历代维修,都让游客大开眼界,尤其是唐代大文豪韩愈赠衣与大颠的地方,后人建了留衣亭,后为贼寇焚毁,近年来按原貌重修,周围遍植苍松翠柏,这种精巧的布局、清丽的风格和高超的建筑艺术,也为潮阳古八景之一的“灵山留衣”画上绚丽的一笔。 提到“留衣亭”,人们就忆起了韩愈与大颠的深情厚谊。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到时称南蛮之地的边远地方潮州任刺史,韩愈到任之初,便闻灵山寺方丈大颠大名,致书相邀,如今灵山寺内仍有韩愈与大颠的三封书信石刻,首封书中写道:“愈启: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愈敝劣无谓,坐事贬官到此,久闻道德,切思见颜色。缘昨至未获参承,倘能暂垂见过,实为多幸。已帖县令,具人船奉迎,日久伫瞻。不宣。”韩愈与大颠情谊,跃然书中,后韩愈曾三次莅潮,与大颠辩论佛学,谈论文学,佛学观点各异,文学则十分投机。史载,韩愈初至灵山,时值盛夏,大颠命徒往山下买来荔枝为韩愈品尝。韩愈曰:“灵山周边皆为沃土,可植荔枝,为何捧着金饭碗讨饭?”大颠一听,连称“韩公言善”,遂命徒于山坡垦殖种荔,后来“千丛果”被定为灵山八景之一,传为佳话。八个月后,韩愈调任袁州刺史,专程到灵山寺与大颠作别,并赠衣留念。 晚年的大颠潜心研究佛学,事诗文创作,过着简朴生活。多少个日夜,听泉水叮咚穿过庭院,看落叶寂寂飘落阶下。斋堂里青菜豆腐和水煮,瓦檐下晨钟暮鼓答青磬,陪伴在案头的端砚和狼毫,不知记录了他多少思想火花的精妙论述,他对佛学的贡献,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唐长庆二年,大颠圆寂,被安葬在寺后的舌镜塔里,在这里,没有孤独只有永恒,圣者千年的肉身沉寂在石塔里,岁月推移,大颠祖师的遗著和格言便如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时时在人们耳边回响。大颠创建的灵山古寺,历经千年沧桑,依旧古朴秀丽,紫气袅袅,苍松翠柏中掩映的寺院,颇有仙风道气。 寂静的山谷因千年古寺而厚重,潮阳人因韩愈和大颠而自豪。
|
你是本文的第93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3、21 作 者: 郭亨渠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