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南门外,榕江南岸有一小村落,名叫“望兜”,居住着王姓一族,现为仙桥镇的一个自然村。这个村名的由来有一动人故事。
    望兜王氏,元朝末年居于篮桥村(即今之篮兜村),与郑、邱、巫、许等多姓氏同住在一起。在旧社会,常有大姓欺凌小姓,强房蚕食弱房之事。当年篮桥村郑氏为主姓,人多而且有显贵。但郑氏族长为人忠厚,族人也待人谦和,所以一村和睦。但因强弱之势明显,总是压抑着弱者的心理。
    明朝正德年间,郑氏族长家中生了一个男孩,出生时有异兆,有红光飞入郑氏家室,孩子童年时头角峥嵘,聪颖英俊,取名郑碧河。这就引起了村中一些别姓人嫉妒,怕将来显耀后,郑家势力会更大,会压倒村中其它姓氏,故怀有暗害之念。
    有一年八月,村中王家父子四人,同到沟港边车水灌田,安好了水车后,等待涨潮溪水流入沟港,便可车水。但等至日已过午,还不见潮水流入沟内。王大伯觉得奇怪。因为潮汐是绝对准时的。今天又是初一,为何还没涨潮水呢?王大伯便肩荷锄头沿沟港台向溪边走去。果真发现了一怪事。原来 潮水早已涨了,但到了沟港入口,却似被一无形的堤墙堵住,流不进沟里。王大伯下去一看,发现沟口埋有一物,把水给堵住了。仔细一看,却是一小孩,下身埋在泥里,双手被绑,眼睛被蒙,嘴里被塞了布。王大伯是个好心人,先救人再说。他把孩子拉起,水便哗啦啦地冲进沟里,王大伯顾不得车水,马上解开绳索,拉开蒙眼布,定神一看,这不是郑家的小碧河吗!王大伯心想,谁会如此凶恶,对一个小孩竟做出这样伤天害理的事?王大伯急忙把小碧河送回郑家。郑族长对王大伯是千恩万谢。孩子清醒之后说近午时,他从紫陌山紫坡书斋回家,忽然背后有人蒙住了他的眼睛,随后用布堵住了他的嘴巴,反剪双手,想把他埋于水沟入口处,大概是听到有人安装水车的声音,所以他被埋了一半,那人便匆匆地走了。族长心中明白,沉吟连久后对王大伯说,这事还是不要传扬出来 ,以防再生事端。并叮嘱家人对小孩要多加防护。郑王二姓,从此更增一层友谊。
    后来碧河长大,又取名郑一统。于    嘉竭年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编修。衣锦还乡之日,郑家设宴,款待全村父老。那些想害碧河的人,心中有愧,又怕报复,已于月前迁往别处去了。其他姓氏,见他家又发迹,篮桥龙气,已为郑氏所得,便也纷纷迁往别处。王大伯一家,见别姓都已迁走,也来辞行。而郑家却因王家是碧河的救命恩人欲与王家共富贵,故苦苦挽留。王大伯坚辞说:“这里已是郑家福地,我们住此,反而无所发展。”郑家见留不住,便厚赠银两、用物,以为搬迁之用。并嘱他不要远迁,以便经常往来。
    郑碧河见篮桥已成郑氏一统,为感念山兜林大钦的同窗情谊,且于同期为官时题御屏指点大恩,乃把篮桥村改名为篮兜村,以表示与山兜村永结情谊。
王大伯一家迁至县城南门对岸,建立村落,面对大溪,隔岸便是县城,地理形势也佳,且离故乡不远,却迟迟未定村名,后听说故乡已改名“篮兜”,便将新村命名“望兜”,以表示不忘故里,时时可以望见,也祈望将来能和篮兜一样兴旺发展。
    这便是望兜村得名的由来。

你是本文的第674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05-08
作 者: 林道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