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山,既是山名又是村名,它位于桂岭东北,脉自莲花山中段主峰新寮岽东来,跨越白塔卅岭,至北而突起,两峰并峙,山腰相连,一名严罗岽,一名石母山。两峰有如并蒂莲花,是揭东县的风水宝地,也是一处自然奇观。 因为有两座200丈高的山峰并立着,故名为双山,山下村庄,居住着吴姓为主等宗族。村因山而得名,称为双山村。在双山之麓,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有一僧人,号为法山,创建了宝山禅寺,后改称“双峰寺”。经历了二三百年后,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又由僧人法号为石山者,将双峰寺迁建于县城马山巷,仍用寺名“双峰寺”。在县城又历四五百年,香火旺盛,晨钟暮鼓,梵语呢喃,“双峰晚钟”为揭阳县古八景之一。 双山麓的双峰寺迁来县城后,旧址仍有善男信女奉祠。近10多年间,又重建起一座双峰寺来,重建的寺院规模较小,但处于山林之间,环境清静,香火也旺。 县志记载的双山之巅,有一座很高的巨石,因巨石之大,远近所未见,状如一老妇,故附近村民也以神祀之,称为“石母娘”,石母所处之山,就称石母山。揭阳民间,对石母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 北宋年间,潮州府城外的韩江水浪滔滔,渡船舟楫时常发生翻船事故,此处又属交通要道,乃有建造大桥之议。但韩江水面宽阔,水深流急,以当年的技术力量,实在很难完成。于是请来了金山寺方丈广济禅师主持建桥任务,广济和尚是位得道高僧,法力高强,能通天彻地,且慈悲为怀。他接受任务后,自思独力难以完成任务,突想起前辈高僧大巅禅师在与韩愈交往时,韩文公常有于韩江建造大桥夙愿。如今,先辈已登仙,若能请动韩文公之侄,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前来协助,用他的法力为民造福,又完成了其叔父的心愿。广济法师于是上蓬莱找到韩湘子,说明来意,湘子慨然应允,于是两人来到潮州,实地勘察后,因为江心太深,无法设墩,决定改为浮桥,用十八只梭船并排浮于水面作桥,东西靠岸处架以石桥,成为“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特式浮桥。计议已定,韩湘子负责建造东边十二洲石桥,广济禅师负责西边十二洲石桥。 广济和尚便在潮州府以西一带大山中寻找合适石材,然后施法赶石至工地。他到了双山,见山顶石母又高又大,量一下尺寸,正好作为架梁之墩,标记后便往别处找寻了。 谁知这石母已经千年修炼,已有了灵性,若被法师征用,永浸水中,便永无修炼成仙之日,但又无力反抗,乃于山巅放声大哭。哭声惊动了另一座山上的石牯,也已修炼多年,时常作怪伤害庄稼人畜,便滚过山来问何原因,石母告知以被征建桥之事,石牯生性狡猾,便对石母献上一计:把头上的鬃髻脱下,又把腰弯成弓形,头低下,便可矮了五尺,这样就不合尺寸了。石母听后,破涕为笑,依计施行。等到广济禅师前来驱赶时,发现有异,再量尺寸,已经不适用了。禅师心想,为什么会如此呢?掐指一算,知道这是石牯的计策。查问当地山神土地,知石牯平时有恶行,常滚动来去,破坏山上作物和山下稻田,伤害人畜。料此石若成精,定会危害人民,于是奏明玉帝,请雷神将他击毙,而石母呢?秉性善良,但也不能修炼成妖,乃用仙法把她镇住,让她永远站立不动,只许接受民间香火,不再修炼成精。 又经历了近千年,石母的形状,始终不变,弓着腰,低着头,远看就像一个慈祥的老太婆,至于她脱下的鬃髻,恰好放在她的前面,上面平坦,比桌子还大,当人们奉她时,作为放置香炉、供品的石桌。尔后,香火也旺盛起来,双山石母娘,也成了揭阳人民的一座神祗。 这是民间传说,其实,建造潮州府的韩江大桥,名为广济桥,又称湘子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力建成的。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