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东澄海地处韩江下游出海口,韩江东西溪和北溪三大支流入境后分成莲阳河、南溪、义丰溪、外砂河、新津河等支流,呈扇形斜贯全县,境内河流交错,历来防汛任务繁重。据清嘉庆《澄海县志》载:“民命关天,诚匪细矣,未雨绸缪,莅斯土尚其宜加之意。”
翻开数百年治韩历史,不难发现,历代除了官府组织修筑江堤防汛抗灾外,各地的缙绅贤达也积极倡导民众修堤筑坝,防御灾害的发生,留下不少难于磨灭的佳话。 陈廷光捐俸筑堤 地处澄海西北部的隆都镇三面环江,地势中央低、四周高,地貌有如一口大鼎,历代常常“河堤冲决”,“溺死人畜”。于是激发有识之士决意治韩的热情,这当中不能不提及陈廷光。 陈廷光(1672—1757年),字笃序,号晦洲,饶平县隆眼城都前溪陈乡(今澄海隆都镇前美村)人。康熙癸酉年(1693年)中举,先后授内阁中书、直隶赞皇县令,兼理获鹿、阜平两县印务,为官30余载,政绩颇多,深受民众拥戴。雍正5年辞职归乡。 前美地处“鼎脐”,涝患频年不断。廷光辞官前的三年间,潮汕连遭大雨,韩江决堤,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廷光回乡后执意为乡亲排忧解难,遂于在乡里西北角选择高处兴建一座方形大寨———永宁寨,避开洪水困扰。永宁寨,寓意“永保安宁”,但大寨虽能拒洪水,却成孤岛。据清乾隆《潮州府志·人物·陈廷光》载:“隆都土堤自虎扑潭至南溪口,又自樟山前至白水湖接海邑界,连年冲决为田庐害。”于是,“廷光创用蜃灰筑堤四千余丈,计费六千六百九十有奇,悉解囊相资,保障水患以除”。 另据隆都镇水利部门负责人称,陈廷光捐出俸银6000多两,用贝灰夯筑“龙骨”挡水堤,全长11.5公里。200多年来,韩江出现多次洪峰,该堤段安然无恙,未有溃决记录。当时潮惠道楼俨为此赠匾“急公慕义”,褒奖陈廷光义举。 王天性“罚子”修堤 外砂和新溪二镇昔合称外砂,处韩江下游出海口,其中外砂镇拥有江堤长达22公里。由于堤防建设起点偏低,加上经常受海水顶托,堤坝崩塌时有发生,当地民众深受其害。明隆庆5年(1571年),潮汕名贤王天性为此倡修外砂河堤(今外砂桥闸上下堤段),情况才有明显改善。 王天性(1526―1609),字则衷,号槐轩,澄海县蓬州都金砂乡(今龙湖区外砂镇林厝村)人。嘉靖31年(1552)中壬子科第四名举人,先后任安徽盱眙县教谕、江西丰城知县、上高县正堂、南昌府通判,隆庆2年(1568年)去官回乡。天性为官清廉,回乡时除书籍外,身无长物,后半生经济拮据。 回乡后,以“金砂乡民旦暮浮江,与县内外民齐奔上命”:“至万历九年春,天子行履亩实赋,县令欲摊八乡田园与七都同赋,先生率乡长老上书曰:我乡田地,北则污邪,每当淫飓,江海沸腾,亡堤捍御,禾稼率多淹没;南则低为卤,高为硗沙,更瘠于此。以较七都,北不得比三莆、苏;南不得比鮀、鳄、蓬,恶可猥同科赋?”终感动郡丞王宝庵同意“轻赋建堤”,用减免之款项修筑韩堤。 王公主持修韩堤还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呢。天性有子出仕福建,卸任时满载金银荣归故里,天性顿生疑窦,加以逼问,儿子抵赖不过承认钱财都是搜刮而来。天性痛心疾首,令人将其捆绑,准备连同赃款一起沉入海中。乡中父老闻讯苦苦劝说,天性方才作罢。考虑到外砂堤围多年失修,常闹水灾,便把这些银子全数用于筑堤,并令其子参加挑土抬石,以示惩罚。缙绅先生深感之德,于是在外砂文祠西侧为其建一生祠,名“怀德祠”,并请饶平县隆都后沟人、曾任襄阳府同知的许时谦撰词记。 谢文运筑堤建关 蓬中、下埔、凤窖、龙头、凤美等五乡靠近新津河,地势偏低,经常受到洪水和咸水侵扰。清乾隆59年(1794年),蓬中村贡生谢文运发动五乡民众,集资修筑大堤共二段,即“柑园堤”和“龙骨堤”,两堤段总长约五华里。同时在今华新村西北面处建造“下埔关”,防止新津河涨潮咸水倒灌入外砂直溪,为害田园。工程建成后,专门树立石碑,订立五乡《守关公约》,供民众共同遵守开关约定。 据当地老辈人介绍,上述二堤段和关涵一直使用到建国后,1975年因建设需要才拆除。五乡《守关公约》碑记现收藏于澄海博物馆。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