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岳是澄海市苏湾都(今溪南镇)银砂村人,顺治丁酉年(1657)中举人,辛丑年(1661)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调到户部任职,克己奉公,颇得上司赏识。被派遣出京监督通州仓库及凤阳税务,他很快就熟悉了业务,制订了严明、详尽的制度,连多年的狡猾官吏都不敢欺骗他。庚戌年担任会考同考官,考完后出任福建督学。公正严明遴选人才,声名卓著,受到当时福建巡抚的赏识,特地向朝廷推荐。皇帝下旨升他为参议。不久,因为父母丧事回家丁忧,丧服完后回京复职,可惜刚到京城就去世了。

    杨钟岳从小的时候就有着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志趣。当时,邻村有一位有名的老师叫林慕谦,办了一所私塾,叫“传薪轩”,为村里的孩子授课,他治学严谨,讲学透彻,自己还编著了《四书讲义》,《毛诗改制义》等教材供给学生使用,在远近乡里都很有名气。当时,五六岁大的杨钟岳知道了这位先生,一个人走过村,独自来到书斋,找了个不起眼的地方,认认真真地听讲。一连几天,老师觉得很惊讶,这是谁家的孩子呢?于是把杨钟岳叫去询问了一番,才知道是邻村的孩子,再问他一些问题,对答如流,十分从容。林慕谦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这是个可造之才,便专程到银砂村与杨钟岳的父母说明要收他为徒的来意。杨的父母同样惊讶,一连几天,他们还以为孩子在哪里玩耍呢,天天早出晚归。林先生的诚意,他们当然十分感激,当场叫孩子拜师。杨钟岳入学后,刻苦攻读,潜心钻研,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烂熟于胸,文章也写得一片锦绣,终于成了一个人才。

    杨钟岳取得功名,不忘师恩,每次拜访老师,总是执弟子礼,非常谦逊地对老师说:“我是在老师门下寄读文章,比恩师逊色,虽然巧合侥幸得中,但我永远是老师的学生,老师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为了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康熙十七年,他用自己的俸禄为老师买了一个贡生的学衔,并推荐往遂溪任训导。他还郑重其事地为林慕谦经常活动的书庄题写了一副对联:“师道于今传遂邑,文章自昔冠西园。”高度地评价了林慕谦的师道、文章。

    不但如此,杨钟岳还推己及人,特别关心和选拔贫寒的人士。在他选拔的门生中,如果有哪个生活困难的,他经常捐钱帮助,即使用上千数百两银子也不感到可惜。

    杨钟岳这样尊师重教,应该说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父亲谆谆教诲。他的父亲杨昌时,二十岁就会做好文章,在乡里很有名气,为督学吴贞启所赏识。但他却淡泊名利,二十余年历次当补岁贡,他都推辞不接受。有人劝他,他委婉地说:“士各有志,班鹭和海鸥哪一种遭遇好呢?”他本人也乐善好施,甲辰年(1664)被迁斥的居民初回故乡,大多数人还没有定居处所,杨昌时便捐款在榕西建家园给他们居住,因而得以安居的有数百人。他对儿子一向要求十分严格,直到他儿子入选翰林,功成名就了,他还经常写信教诲,大臣们看了这样的书信后,都竖起了大拇指,直夸他善于教子。

你是本文的第77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3-07-13
作 者: 王伟深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