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节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也叫“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称其“长至”,是基于古人对天象变化的观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谓“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此后的白昼,便一天天延长了。称其“亚岁”,就是仅次于元旦(即今之春节)。潮汕有不少关于冬至的俗语,可以从中了解到冬至的来源以及习俗内容。
    冬节大过年
    以冬至为节日的传统,可以溯源到周代。当时国家即有于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动,以求其庇佑国泰民安。到了汉代,冬至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皇帝于这一天举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这个规矩,其后一直沿袭。魏晋以冬至贺仪“亚以岁朝”,并有臣下向天子献鞋袜礼仪,表示迎福践长;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并重,百官放假数日,并进表朝贺(《东京梦华录》、《帝京景物略》),特别是在南宋,冬至节日气氛比过年更浓,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说法。由上可见,由汉及清,从官方礼仪来讲,说冬至是“亚岁”,乃至“大过年”,绝非虚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周朝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岁首之传统的承袭,因冬至日总在十一月初一前后。此外,也与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观念有关。
    民间的冬至节俗,又要比官方礼仪丰富得多。东汉时,天、地、君、亲、师,都是冬至的供贺对象(《四民月令》)。南北朝时,民间又有了于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习俗(《荆楚岁时记》)。唐宋时冬至既与岁首并重,于是穿新衣、办酒席、祀祖先、庆贺往来等,几同过新年一样。明清时,官方仍然维持着“一如元旦”的冬至贺仪,民间却不似过年那样大事操办了,主要集中在祀祖、敬老、尊师这几个项目上发展,由此衍生出裹馄饨、吃汤圆、学校放假、百工停业、慰问老师、相互宴请及全家聚餐等活动,因而相对过年来讲,更富有个性。
    在潮汕,冬节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潮汕冬节有很多民俗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汤圆等。
    汤圆唔食天唔光
    潮人吃冬至汤圆,是祈求家人团聚、家族和谐团结。冬至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糯米舂成粉晒干。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后,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一只大的浅沿的筐箩摆在桌上或地上,用开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团,然后,一家大小就围坐在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汤圆。冬节圆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圆”,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冬至日一大早,主妇煮好红糖汤,将糯米圆下锅,煮成汤圆。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圆祭过。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圆,俗称“汤圆唔食天唔光”。孩子们最盼吃这碗圆,常馋得半夜里醒来好几回。
    食了汤圆大一岁
    “食了汤圆大一岁”的俗谚来历,王琳乾先生在《说说小阳春与寒冬至》里说:人们对此有两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新年长一岁;一说此语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杀人的季节,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处决。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所以犯人一食冬节圆,就说又多活了一岁了。
    潮汕地区,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回家时做汤圆吃,以示一家团圆。另外,还要经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来了,便煮甜圆敬客。潮汕出洋者众,旧时华侨多在冬天回乡,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亲人回乡,也是一种风俗,也取甜蜜团圆之意。
    冬至晴雨预卜年关天气
    潮人过冬节,还常伴有占卜活动。有以冬至晴雨,预卜年关阴晴的,如民谚说:“冬节乌,年夜酥;冬节红,年夜湿。”意思是说,冬节如果有太阳,过年夜就要下雨;反之,则过年夜就天气很好。因冬至无定日,有人也以此推算冬天寒冻的时间,说“冬节在月头,寒冻年夜交;冬至在月中,无冻又无霜;冬节在月尾,寒冻正二月。”这些民谚,其真实性如何,是需要科学工作者来回答的。

你是本文的第51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3、12、20
作 者: 王伟深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