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播出的32集电视连续剧《紫檀王》,是国内首部有关紫檀的电视剧,讲述了民国时期,为打造一套皇帝的龙椅和雍正耕织柜的仿品,引发了两大紫檀家族之间延续几十年的明争暗斗,爱恨情仇。该剧让人们了解紫檀木打造的全过程,体现了国人对紫檀文化的传承和热爱,弥漫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雍正耕织柜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是清代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特命内务府督造,放置于养心殿中,以存放文帛书卷,并借此见物养志,不忘天下人民。因其工艺高超,清代以来,不断有人仿制。潜心于紫檀仿古家具研究、制作数十年的林桂标先生,近日也带领他的技术工人倾注心血仿制了一对雍正耕织柜,甫一亮相即广受好评。 林桂标潜心仿制的这个“织柜”,长110厘米、宽50厘米、高271厘米,以产自印度南部的有八百年以上树龄的小叶紫檀木为原料,木质坚细,色泽墨紫,在放大镜下木质的鬃眼里闪耀着光的金点,显现出这是非常珍贵的“金星紫檀”。民间历来有“紫檀无大料”、“十檀九空”之说,此织柜耗用1.5吨的紫檀料,用“千日工”才得以完成,故价值不菲。这是一个顶箱柜,是古代一种组合家具,在立柜顶上再放两节小箱橱,它们的制作风格及工艺相同,看上去宛然一体。上面两节小箱橱分别长110厘米、宽50厘米、高48厘米,下面立柜长110厘米、宽50厘米、高175厘米,内外各装两个抽屉。柜的四周边框选用紫檀整料,两侧及正面有对称的委角长方形,内开光海棠式长方形分别浮雕“织”图,开光之外及两侧下肚、抽屉面都衬以浮雕几何的“万字”纹地,简练的线条组合变化成为富有韵律感的图案,十分古雅,继承了明式家具的含蓄装饰风格;柜的正面边框嵌白铜面叶和活页,安拉环及插销,四腿直下,包铜套足,整个柜显得造型庄重,雍容华贵,体现宫廷家具气派。 雕刻是古典家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清代的古典家具更离不开雕刻。“织”柜上两个小箱橱的左右两侧开光内均同样雕刻羽冠丰满的公鸡在啄食小虫、三只绵羊在饱尝嫩草,寓大吉大利、三阳开泰之意,更点明了衣料离不开羽毛、羊绒的原料。下立柜左侧上为阴刻诗人戴复古的篆字诗文《织妇叹》,右侧上为阴刻词人孙光宪的篆字词文《风流子》;左右侧中间分别是浮雕“丝绒棉线编花卉,纤指编作五彩匹”和“羽麻羊毛拉成线,巧手织成帛衣绒”的两组图案,巧妙地反映了织妇辛勤劳作的情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两侧的下方同样以阴刻形式刻上“大清雍正年制”的款识。柜的正面上方两个小箱橱在开光内浮雕的分别是织妇们或脚踏摇轮木线机在拉纱、或手摇扶轮木线机单手拉线、或手摇四圈木线机同步上机织布、或用梭子把纱织成布,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织妇们拉线织布的画面,让人体会劳动的艰辛。而下柜对开两扇门海棠式开光内雕刻面分别长118厘米、宽32厘米,每幅分别由上中下三组画面构成,利用空间转换来表现物景,掩映相衬,布局严谨,疏密得当,将人物、石头、溪水、树木、栏杆、房屋、花草等纳入不同的画面中,使画面显得繁而不乱,少而不疏,统一和谐。左侧表现的是养蚕、织布和漂染的场面;右侧描绘的是飞梭走线、裁布制衣和闺房绣花的情景,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形态各异,互为呼应,或动或静,刻划细腻,形神兼备;景物采用左右、交叉布设,虚与实、疏与密形成对比,又巧妙地利用竹篱、围墙、树木、房屋的横、直、斜等线条,既使画面层次分明,富有变化,避免呆板和单调,又给人以少胜多,画外有画的感觉。整个柜的雕饰从工艺上讲,是由雕和磨组成的,两者同等重要,雕刻采用“铲地”浮雕法,刀法娴熟,将图案之外的底地铲平,使图案凸现出来,产生较强的立体感。底地平整如镜,用手抚摸所有“留白”的底地,感觉不到任何凹凸不平,也看不见刻痕和横向擦痕,这些都是手工精细打磨的,细微之处颇见韵味,真可谓“三分雕七分磨”啊! 古典家具的结构在乎榫卯,其组装全部靠榫卯咬合,所以榫卯技巧显得最为巧妙。林桂标先生数十载从事古家具的榫卯工艺研制,得到我国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的充分肯定。这个“织”柜采用明末清初典型的夹头穿榫、紧栓牢套、大进小出、明眼边拈的榫卯,以及清代康雍乾时期的三边汇集,上下穿提,固若金汤等榫卯,每个榫头和卯眼有明确的固定和销紧功能,用于整个柜结构的不同部位,严谨考究,做工非常准确精细。就拿柜门来说,用木料制成框形,然后装板心,采用龙凤穿戴、状元穿合的榫卯结构,把七至八片较窄木板,拼成面积较大的木板,表面十分平整,宛若无缝,而且限制板面向一定方向伸缩,满足了原木热涨冷缩的特性,此正是中国古家具榫卯结构的灵魂。“织”柜整器用料珍贵,做工精细,典雅大方,充分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高度统一,可谓仿古家具精品之作。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