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汕头地理环境变化的民间一句俗话。
    原来,汕头这块地方早在一千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正如唐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被贬潮州当刺史时写的《垄吏》诗云:“州(指潮州)南数十层,有海无天地。”随着韩江泥沙下溢和地壳的抬升,韩江三角洲不断向东南延伸和扩展。到了宋代,鱼它浦、金砂已有乡村。元代时,光华埠一带只是一个较大的渔村,称为“厦岭村”,属揭阳县延德乡所辖。《揭阳县志》载:“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为潮州府,领海阳、潮阳、揭阳、程乡四县,揭三乡十三都,是年置蓬州守御千户所于厦岭村”。这就说明,明代初期,厦岭村逐步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村落。当时潮州地区主要港口在庵埠,海船进港必经厦岭进入梅溪河,故厦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称为“扼商彝出入云冲”。这就是清政府在这里设立千户所的道理。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设置澄海县,厦岭划归澄海辖属,此时,厦岭已成为商船停泊、货物集散的繁忙港埠了。从厦岭至溪东一带四五华里水面,停泊的船只“云漫星繁”。
    清代初期,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抗清活动,从1662—1664年先后三次实行斥地迁界,厦岭民众遭受浩劫,从此荒了四五十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4),清政府平完台湾,解除海禁,厦岭很快成为一个繁忙的港埠,并从一个村发展成为一个镇。《澄海县志》载:“今郡要镇有五,澄居其三:大场、厦岭、新港”。
    汕头埠的诞生比厦岭晚了一百多年,明代中期,今汕头市区(老市区)还是一个海湾,明翁万达诗云:“横激巨浪,滔涌拍天”。随着韩江三角洲的延伸,到了明代后期,汕头慢慢地诞生了。明嘉靖九年(1530),今升平路头一带,海底浮出几条沙脊,人们称其为“沙汕”。万历三年(1575),几条沙脊连成一片,称为“沙汕坪”。清代初期,沙汕坪逐渐冲积成一片陆地。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政府在这里建烟墩,筑炮台,派兵驻守,作为防守营汛,故称为“汕头汛”。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年间,今老市区盐埕头至华坞一带成为盐田,清政府在这里设立一个税站,简称这里为“汕头”。
    汕头形成陆地之后,随着过往船只日渐增多,渔民、盐民和驻防兵士也相应逐渐增多,促使这里成为一个港埠。嘉庆年间,船民及当地居民自愿捐款,在今升平路头建起了“天后宫”和“关帝庙”,小贩们便在这里集市。以后集市逐渐扩大,在“天后宫”“关帝庙”西侧形成商铺,即行街,顺昌街,新关街,成为后来的汕头商业中心。再后来,市区逐渐增大,以今日的小公园为中心,向周围幅射,形成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帮的扇形格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市区向东拓展,建设外马路、中山路、内马路、公园路、博爱路、新兴路、汕樟路等,至此,一个港口城市已成规模。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和《续增条约》规定,汕头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被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称“汕头埠”。

你是本文的第1022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 2003.08.26
作 者: 陆集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