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 中 拗
“拗”(潮语读“亚”二声)的原义是弯曲使之折断之意。 去年,中美两国就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伤亡人员赔偿问题举行谈判。据报载:起初,中国要求赔偿七百万美元,美国提出赔偿二百万美元。经过协商,最后,采用折衷办法,以赔偿四百五十万美元达成协议。这个数字,正是两者的平均值。老人们听后说,这叫“猪中拗”。“折衷”与“猪中拗”,这是外交词令与民间说法的不同。 猪中,这是潮汕人对民间中介人士的叫法,也泛称“中人”。海陆丰人则称其为“牙公”,因这类人是凭一口尖嘴利齿赚钱的。北方有些地方却称他们为“托儿“,大概是说这些人专会两面讨好人家吧。当年的“牙公”,与“师公”、“卦公”合称“三公”,在那个时代是很吃得开的。 从前,农村的集市贸易场所叫“墟”。各地墟日不尽相同,每旬之中,或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那时没有所谓市场管理,因而,每个墟场上,便出现一些中介人士,泛称“猪中”,猪中在当地比较有威信,不欺行霸市,善于调解斡旋,尽力促成买卖的成交,因而较获得人们的信任。 猪中熟悉行情,摸准买卖双方的心理。每一个卖猪仔的挑着猪苗上场,他都会及时给你找个地方歇担,问清底价。每个买猪仔的进墟,他也会逐一了解需要,是小猪还是中猪,要多少头,然后带你看猪。买卖双方开始总会出现讨价还价中的差额,猪中便凭他三寸不烂之舌,根据猪的品种质量和买卖双方的心理与市场行情,左劝右说,多方弹算,力促成交。猪中,在活跃当时的市场贸易中起了促进作用。 当然,“猪中拗”不等于绝对平均值,这要看双方的价钱是否离谱。猪中一般都比较公道。 海陆丰有句俗语:“卖者唔切,买者唔切,牙公最切”。切是急切、迫切之意。为了赚中介钱,哪能不切呢?
|
你是本文的第1015位读者 来 源: 《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 者: 李汉庭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