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岳,号大山,祖籍福建,后移居潮州,初居澄海苏湾都银砂村(今属溪南镇)、再迁冠山,后移居潮州仙乐。他于清顺治十四年中举人,十八年成进士。先后在翰林院、户部等处任职,后出任福建督学。他最大的政绩是任督学期间举贤任能,很注重人才的培养,深得福建士民爱戴,尊称他为“杨太史”。福建巡抚向朝廷推荐,康熙皇帝召他回朝,升他为参议。赴任之时,福建士子主动到驿站为他践行。可惜他就任参议不久就接到家中老父去世消息。按照朝廷惯例,杨钟岳必须辞官回乡“服丧”。 在这期间,杨钟岳的家乡澄海苏湾都董坑村发生了一件命案,村中一位杨姓同宗村民被刺身亡。此事在苏湾都各村杨姓人中产生极大影响,众人均知杨大人曾在朝为官,虽是服丧期间,但各级官府仍对他十分尊重,尤其是与知县王岱的关系更为密切,常有诗文唱和。因此便公推族老来见杨钟岳,说同宗杨秀才被外姓人刺死,是对咱全体杨姓人的公开挑衅,请杨大人出面找官府,让官府严惩凶手。杨钟岳听后也是大吃一惊,但过后又冷静下来细想:外姓人为何要把杨秀才刺死,其中必有缘故,此事不可感情用事,须了解详情之后再作定夺。 于是杨钟岳并没有急找县太爷,而是先到董坑村。他进村后不偏听偏信,而是深入民间私访,对立双方和第三方的的村民他都进行了询问,终于明白了杨秀才被刺原委。原来董坑村是个多姓杂居的村落,村中共居住有16个姓氏。创村之初,村民都能和和睦相处,但自从杨姓人中出了杨秀才,这和睦相处的格局便被打破了。这杨秀才也颇通文墨,10多岁时便中了秀才,此后却屡试不第,久了也就罢了进取念头,凭着秀才身份包揽诉讼,结交官吏,用一枝秃笔专干坏事,董坑村不少人暗地里称他“杨刁笔”。“杨刁笔”用强横手段将董坑大片山林、田园和宅地占为己有,还取名杨厝山、杨厝池、杨厝巷和杨厝门楼。因为有班污吏为他撑腰,村民对他无可奈何。一次,杨刁笔看中村中一位农民的一块水田好地,强说此乃他祖上所有,要打官司。打官司的结果自然是这位农民落败。田地主人是位烈性子,心里很不服气,想和杨刁笔拼个鱼死网破。他说:“好,看你笔尖还是我刀尖!最多是一死一偿,算为村中除了一害。”他真的买了把尖刀,瞅准机会把杨秀才刺死。然后公开宣布:人是我刺死的,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连累众乡亲。 杨钟岳了解了案情的来龙去脉后,心想,刺死人是犯法的,但杨秀才平日横行霸道,才落得如此下场,若将凶手送去县衙惩治,判他个杀人偿命也是于法有据,只是怕过后同宗持强欺弱之心愈演愈烈,势必结怨更深,于村中各姓都不利。杨钟岳思考良久,认为冤仇宜解不宜结,他召来同宗族老商议,先将调查了解的情况作了通报,劝大家不要意气用事,须从长远处着眼。他以理服人,宗族内部终于取得共识。之后,他又召集全体村民,说:“我占理不占亲,今日之事,望双方都引以为戒,从今以后,村中各姓须和睦相处,动不动就白刀进红刀出是犯王法的事,于国家法度所不容!” 一席话让其他姓氏的村民听了也十分感动。那位刺死杨秀才的凶手,当场向杨钟岳下跪,说:“杨大人使我心服口服,我愿接受官府惩治,也希望大家以我为鉴!”说罢,即前往县衙自首。杨钟岳又修书一封给知县王岱,将命案的前因后果详细作了说明,并谈了自己看法。那王岱也是清代澄海一位难得的贤明知县,读罢杨钟岳书信,深为感动,说:“杨太史真乃胸怀坦荡之君子也!”联系案件的前因后果,同时也为了董坑村氏族之间从此化仇隙为睦邻,决定对杀死杨秀才的凶手从轻惩处,当堂杖打五十大板,并为料理后事。 一场风波就这样得到平息,杨钟又出资在村中兴办学校,自己亲自给各姓子弟讲学,让他们识字明理。他的同宗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主动把杨秀才强占的山林田地献了出来。从此,董坑村虽是各姓杂居,却能一直和睦友爱,他们都说是受了杨太史的教诲。至今,村中仍有一副歌颂杨钟岳的楹联: 裔肇官沟传教席①系开董里嗣儒宗 注①官沟,地名,在福建将乐,杨钟岳祖籍。

你是本文的第147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6-05-10
作 者: 卢继定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