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潮人对“勤快”的俗称。惰,潮音duan(6),懈怠,与“勤”反义。芋,俗称芋头,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呈圆、卵圆或椭圆形,叶片多为盾形,绿色,叶柄长而肥大,原产东南亚,过洋的潮人把它带回潮汕栽培,进而广植我国南方。球茎和叶柄可作菜用。球茎(芋头)有药用价值,多用于跌打损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潮汕地区农民普遍缺稻谷,芋头是农民的主要粮食资源之一。薯,本文特指“地瓜”,潮人俗称“番薯”,更是潮汕农民几十年前三餐不可或缺的粮食。
    “力芋惰薯”这句俗语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1958年,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天灾人祸,饿死了一些人。潮汕地区农民很多有旅外亲人济助,情况较好,饿死的人不多。某村番薯兄,家无亲人在外国,得不到救助,又患病又乏食,终于饥病而死。1962年,放宽农村政策,农民按人口分给“自留地”。番薯嫂一家分得两分自留地,因为饿怕了,全部种上番薯,天天工前工后扛着锄头到自留地锄草。待到年底收获时傻了眼,收成并不很好。番薯嫂很伤心也很无奈,对人说:“大瓜兄种芋,肯下工,收成很好,我的工并不比他少,为什么就歉收?”生产队里的老农民凭经验告诉她,种芋,要舍得下工力,经常锄草整畦,方能有好收成,而种番薯,却不能经常对薯畦锄草,愈力愈无收成。老农说得对,但他无法用理论来说明这种问题。原来,番薯藤触地生细长的不定根,这些细长的根为主茎像吸管一样吸收养分,若经常锄草,把根锄断,主茎营养渠道不多。肯定影响生长,影响产量。后来,村中的贤人将番薯嫂种番薯的经典个案总结为“力芋惰薯”四个字作为生产经验流传开去。传之久矣,成为俗语,比喻吃力不讨好之事。例:某甲买了一盆美丽的君子兰,很珍惜,天天浇水,终于,兰花根烂了,花坏了,某甲很痛心。朋友某乙知道了这件事,告诉他,君子兰不宜太湿,根部要透水。某乙最后意味深长地对某甲说:“力芋惰薯呢!”

你是本文的第461位读者
来 源: 《潮汕俗语解读》
作 者: 鄞镇凯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