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船诞生于雍正元年.jpg

 樟林古港今貌 林 鹏 摄

编前语

红头船与侨批一样,是潮汕侨乡的重要标识,是由清朝政府支持、民间积极行动,集海运、经贸于一体的经济和人文活动,对内沟通南北贸易,对外连接东南亚和日本、琉球等地,成功开辟了一条影响深远的海上丝绸之路。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潮人先辈凭借红头船,劈波斩浪,远渡重洋,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留下了无数精彩故事,红头船的历史是一幅浩浩荡荡的壮丽画卷。为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继续擦亮侨乡品牌,本版今起推出“海丝之路红头船”栏目。

红头船,是潮汕华侨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海内外潮人的珍贵记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功勋。

红头船的产生,应该追溯到清代的海禁制度。清朝初年,陆上反清的力量先后被镇压下去,唯有郑成功为首的武装力量活跃在东南沿海,继续与清政府对抗。

为对付郑成功武装集团,清政府延续了明朝残酷的迁界措施,实施严厉海禁,强迫沿海地区住民内迁30-50里,并将沿海村镇夷为平地。康熙元年(1662),潮汕地区的澄海、饶平一带被勒令内迁50里。清政府还出台残酷措施,要求当地百姓不许出界耕种,不许复出界外盖屋居住。

从康熙元年至五年,澄、饶两地接连三次遭受迁界。无辜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加之疫病交侵,死亡者不计其数。此时,樟林埠一片废墟。康熙七年,海疆展复。次年,澄海复县,樟林港才开始获得生机。

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在收复台湾之前,海禁主要针对反清力量。平定台湾之后,海禁始弛,清政府重在防范海盗和走私。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允许浙江沿海地方引援山东做法,百姓装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准许在海上贸易、捕鱼。同时,也制订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登记姓名、取具保结、船头烙号、发照验行。

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要求各地将商、渔船各制“商”“渔”字样,两旁刻某省、州、县编号,船主姓名,并顺发腰牌,刻明姓名、年龄、籍贯等。渔船出洋不许装载粮食,进港时不许装载货物,违者严加治罪。康熙末年海禁松弛,沿海各港口开始活跃起来。

雍正元年(1723),红头船诞生。

清政府为加强对海上船只管理,除要求各省对商船、渔船进行审批、登记、发牌外,还规定各省商船在船体两端头尾部位和大桅上部漆饰不同颜色以便区别,并随时接受兵船巡海稽查。江南用青油漆饰,白色钩字;浙江用白油漆饰,绿色钩字;福建用绿油漆饰,红色钩字;广东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广东海船因船头漆饰红色,民间俗称“红头船”。

广东民船为什么要“船头油以红色”?是用古代五行思想。广东船只船头油漆红色,桅杆一半也油漆红色,上面写黑大字,显得非常醒目。当时是用五行五方思想给各地分配船头颜色的。广东在南,南方属火,用色为赤,赤即红色;而江南(江苏)在其他三省之北,北方属水,用色为黑。浙江属西方,用白色;福建属东方,用绿色。

对红头船的由来及诞生时间,史学界普遍认同上述观点。

黄光武先生在《红头船考源》中引述如下资料:雍正元年七月二十一日,两广总督杨琳向皇帝报告出海民船通行编号的一道奏折中复述朱批谕旨“着将出海民船按次编号,刊刻大字;船头桅杆油饰标记”。广东提督董象纬在关于拆毁捕鱼拖风船的奏折中也提到上述的圣旨:“近奉特颁谕旨:各省出海船只分别油饰,刊刻编号某省某府某州县之船。”

杨琳为了执行雍正的命令,“会同广东抚、提二臣通行沿海文武将商渔船只各挨次编号,刊刻籍贯。船头油以红色,桅杆亦油红一半。上面写黑大字,令人显而易见。并咨会福建、浙江、江南督、抚、提诸臣,各遵谕旨油饰标记。”(《历代宝案》第12册)接杨琳出任两广总督的孔毓珣,继续执行这一措施,将沿海渔船逐一编查油饰。

李宏新先生在《潮汕华侨史》一书中也引用张廷玉等纂修资料(《饮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14《兵部》“海船制造之禁”条):“雍正元年题准,出海商渔船,自船头起至鹿耳梁头止,大桅上截一半各照省分油饰:江南用青油漆饰,白色钩字;浙江用白油漆饰,绿色钩字;福建用绿油漆饰,红色钩字;广东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船头两披刊刻‘某省某州县某字某号’字样。沿海汛口及巡哨官弁凡遇商渔船,验系照依各本省油饰刊刻字号者,即系民船,当即放行。如无油饰刊刻字号,即系匪船,拘留究讯。”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