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所全貌

大城所东门

“大城所”也叫“大埕所城”,全称“大城守御千户所”,地处闽粤交界,建成后被称为粤东第一哨,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六百多年过去,大城所不但成为研究明清潮汕文化一处活化石,还流传着许多战火硝烟故事。

“大城所”也叫“大埕所城”,全称是“大城守御千户所”,位于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是我省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明代城堡。“大城所”北接福建南部,濒临南海东北部,处我国东南沿海要冲。据史料记载:大城所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古城呈四方形,内有三街六巷;城垣高2.7丈,周长643丈,宽1.6丈;面积约435市亩。“大城所”是明初卫所制度的产物,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所城建成设制为正千户两名(正五品),副千户三名(从五品),百户十名(正六品),官兵1125名。这种规格在当时海防城所配制算是比较高的。

1368年,明朝建立后,为安治国家,朝廷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统一的军事机构——卫所。据史料记载,明朝开始在全国建立的“卫”有28个,“所”有65个。当时我国东南沿海倭乱不断,民不聊生,在海防区域设置“卫所”自然成了重中之重。于是,朝廷在浙江、福建、广东分别派遣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安陆侯吴杰这些重臣修建卫所。吴杰是吴复的儿子,吴复跟朱元璋同打天下,被封安陆侯,后加封黔国公。吴杰继承父爵,自然身高位显。据民间传说,朝廷派吴杰来东里建造大城所,原计划城围南至赤坎山、北至小金山上。传说因开建不久,南面龙湾村“灵气”受到压杀,出现“鸡卖(不会)啼、狗卖吠”等“亡乡之兆”,龙湾本族姓吴,与吴杰同宗,城围故而被缩小成现在所见规模。

“大城所”得以建成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当时广东都指挥使花茂。据《明史》记载:花茂在明朝初年任广东都指挥使时曾上言:“广东南边大海,奸宄出没……飘忽不常。难于讯诘。不若籍以为兵,庶便约束。”同时向朝廷奏请在广东沿海设置广海、碣石等24个卫所。明朝潮州卫所设所城共5个,分别是靖海(今惠来)、程乡(今丰顺)、蓬州(今汕头金平)、海门(潮阳)、大城(也叫大埕,今饶平)。这些城所后来在抵抗倭寇平定乱贼中起很大作用。“大城所”在明代闽粤军事海防位置更可谓举足轻重。

明朝设置的“卫所”先后有数千个,后来兵员更是增加到近两百万。清朝建立之初也曾沿袭卫所制度。到了康熙年间,为减轻这些军事机构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朝廷对全国卫所进行大裁撤。大量卫所归地方管辖,原有建设遭到肆意破坏,这就是现在很难见到保存完整所城的主要原因。李明春在《海疆卫所古城觅踪》中说:“目前这些(沿海)所城有迹可寻的尚有40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有22座,其中山东1座,江苏1座、浙江4座、福建8座、广东7座、海南1座。”大城所尚没有列在其调查之中。笔者翻阅资料得知,当今沿海城所经过重修之后保存下来比较完好的有深圳大鹏所,福建泉州崇武所,浙江壮浦所,其他大部分只是些残垣断壁。就说汕头蓬州所、厦门中左所,都只存些城门断壁。“大城所”确实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堡,不但城墙范围完整,四方城门无缺,还保留着四分之三以上的古城垣,里面的古物遗址更是枚不胜数。现在城里保存着三街六巷格局,石狮巷、益家巷、苏厝巷等还保留原有地名。那些神庙保留基本齐全,城隍庙、关帝庙、天后宫、元天上帝庙、华光大帝庙、先农庙、开江王庙、龙尾王庙、元帅爷庙、大伯爷庙等分置地点没有改变。白衣庵、鹤松庵、宁福庵、乐善庵等庵堂佛座仍是原有形态。那些祭祖念源的祠堂,如张氏宗祠、杨氏宗祠、郑氏宗祠、许氏宗祠、林氏宗祠、李氏宗祠仍分布于巷街市井。城里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还有古戏台、大衙校场、文昌祠、贞孝坊、古驿站、吴氏旧居、六眼井、四眼井、二眼井等。至于那些石刻(如《德政碑》)古字更是在屋边巷间随处可寻。

“大城所”地处闽粤交界,建成之后被称为粤东第一哨,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六百多年过去,大城所不但成为研究明清潮汕文化一处活化石,还流传着许多战火硝烟故事:

据明代陈天资《东里志》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倭夷寇东里。大城所原设以备倭也。至是倭掠东里,百姓皆趋避城内。东门百户顾实开门纳之,民免于难。其西、南、北三门百户韩、马、谢皆闭门不纳,遇害甚众。事闻,帝命械至京师。太祖曰:‘是闭门百户来也。’皆斩于市。仍传首本所枭示,子孙革袭,永不调补。至今大城所止七百户,其三所皆缺,谓之缺所。”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到:乱世中一处偏远小地方,几个小官因玩忽职守,祸及民众触怒“龙颜”受此严惩,可见统治者良苦用心。“大城所”历史上在闽粤一带“抗倭平贼”斗争中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也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

据史料记载,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4)秋八月,倭寇自海面进犯东里,围攻大城所。城里军民奋力抵抗,击退倭寇一次次疯狂进攻。保长陈天佑受鸟铳所伤仍继续坚持率领民众勇杀敌寇,终因伤势过重不治牺牲。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初六,倭寇从柘林登陆。守城千户夏琏决然出兵迎战,交战中不慎落马仍坚持与敌拼搏,最终寡不敌众英勇殉职。同年九月十七日,山贼联合倭寇趁夜袭占“大城所”,长美、上里乡兵联合攻入北门杀死贼兵头目。倭寇头目也被千户于瑛缉拿。嘉靖三十九年十一月,倭寇自闽南再犯粤东上里,土舍王真率军赴援,战斗中被敌寇射中不幸牺牲。次年元旦凌晨,闽粤大盗吴平勾结倭寇,集结五千贼兵从山道直袭“大城所”。军民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城被攻破。贼寇对城里实行全面洗劫,街头巷里陷入火海。贼寇在城里胡作非为一个月,所城成了人间地狱。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福建海盗曾一本又兵临大城所。戚继光派镇守“大城所”部将王凤山与闽参将张元勋联合在竹林堡设下埋伏将其全歼。从此闽粤一带贼兵倭寇平息下来,“大城所”周边恢复了安宁。

六百多年过去,大城所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市井街巷人来人往,一代代人过去,一代代人过来。他们有的不远万里出外奔波,至今在欧美、在东南亚留有他们的后代。二十多前年,有台湾桃园吴氏宗亲到潮州饶平寻根。据他们所说,其祖先在雍正四年由始祖母带吴门四子前往开基,在那一带繁衍吴姓后人已达三万多人。他们在老族谱里发现有“饶平柘林东界所城内刺仔脚”字样,对自己祖先在潮州饶平深信不疑。两三年前,他们一行11人到大陆寻根。我询问当地老人,得知大城所西北真有“刺仔脚”地名,旁有吴厝井、吴厝祠。由此我告诉他们其苦苦寻找几十年的大陆祖根就在大城所。像这样的在外血脉,从大城所传衍出去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如今的“大城所”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眼神殷切地关注着周围世界的变迁。牢记历史、记住乡愁,肩负使命、开拓进取,在时代潮流中,“大城所”应成为振兴乡村一张靓丽名片,擦亮这张名片有待大家的努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