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檐下《说唐全传》壁画

祖祠前厅挂着陈子昭肖像及其传略

陈子昭献地募资兴建的祖祠

装饰考究的围墙和花瓶栏杆

门楣顶的“八仙聚会图”

颍川世家的门楼

室内窗楣的灰塑

“留余”三尺巷现状

颍川世家的后洋楼

侨宅是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见证,也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乡愁记忆,每一座侨宅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在澄海区上华镇岛门村,有一处名为“颍川世家”的侨宅,为华侨陈子昭先生1932年建造。日前,我们慕名前往走访,寻觅时代遗留下的印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默默诉说着潮侨勤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及炙热的赤子情怀。

效仿娘舅,山村建宅报亲恩

岛门,是澄海上华镇西溪之畔一个并不显眼的小村落,旧称斗门,雅称蓬岛,是澄海知名的侨村。在村中提起“子昭爷”一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天,得知我们前来探访子昭爷故居时,热情的村民带我们来到目的地,并把自己所知和盘托出。据村民介绍,陈子昭素以“事亲至孝”著称,事业有成的他,多次奉请慈亲廖太夫人前往香港团聚,无奈太夫人年事已高,习惯山村的宁静,婉拒他的请求。子昭联想到自己娘舅、暹罗中华总商会会长廖葆珊在老家横陇起大厝奉侍母亲的前例,于是也就效仿娘舅在岛门鼎建豪宅——颍川世家,赡养年老慈亲和居家大小。廖太夫人也在这座大宅中得以颐养天年,以90高龄寿终正寝。

陈子昭故居位于岛门老乡正中间,相邻是“弘冈祖祠”。祖祠龙畔有一栅门,走过栅门,呈现在眼前是一座“四点金”带“单背剑”连后包洋楼的中西结合建筑物。其建筑风格,与本报此前报道过的隆都“潮源内”、樟林“琅琊旧家”(王厝后包)、外砂“学士世家”、揭阳“兰香楼”、潮安旸山“居安里”等如出一辙,都是前座为传统民居,后包为洋楼。通过网络测距软件发现,整座宅第占地面积约5亩,厝身约3亩,前阳埕约2亩。埕口四周缭绕高墙,装饰着一橱橱的青瓷瓶栏杆,橱格上镶着一条棱形组合成的滚带,从头到尾雕塑着瓜藤子,无限延长,寄托瓜瓞绵绵之意。围墙西北角上,弘冈祖祠子孙门墙头叠加其上,可知祖祠晚于宅第。

大宅门额写着“颍川世家”,点明陈家的郡望门风。大门石门框特别考究,门箸边沿还镶上一条花边,非常柔和美丽,这在潮汕各地大宅中并不多见,这类装饰因为费工,所以工费不菲。门楼墙上还有加冠进禄、福禄寿全等灰塑作品,可惜未能经得住岁月考验,残破不堪,只能看个大概。门楼肚贴着当年流行的高档瓷片,大部分已经脱落,笔者从脱落瓷片背后发现有“NO.753”“ENGLAND”“S.R.JONSON LTD”等字样,可知这些瓷片产自英国S.R.约翰逊有限公司。大宅的飞檐都是泰国柚木,上面雕着万字纹,这是那个时代比较常用的纹理,很有代表性。我们还发现大门匾额上的“八仙聚会”、埤墙飞檐下的“说唐全传”等处壁画风格似曾相识,一番辨认发现多处有“时在壬申年,仿新罗山人笔,陈柏寻写”的落款。陈柏寻这一名字,常见于光绪末年至民国时期的大宅第壁画中。他效法清代名家新罗山人(1682-1756年)的笔法,画人物以简取胜,标新立异,空中有画,着处无痕,别开生面,为百年侨宅留下不可再生的艺术瑰宝。

亦中亦洋,处处流淌浪漫气息

大宅虎畔留有一条宽约1米的“三尺巷”,入口门额写着“留余”二字。顺着巷子走到尽头,便是后包东门楼。只见两支罗马塔斯干水泥柱,托着一个半圆拱顶的飞檐,里面是一个中式石门,门箸角上的两个牡丹帘挂显得非常特别,这种亦中亦洋的搭配看起来既特别又毫无违和感。

  踏进后包门楼,屋内不见传统的潮派建筑工艺,没有花花绿绿的嵌瓷或者壁画。粗犷的水泥柱、四方格和线条勾勒出来的水泥天花板,无处不流淌着西洋风韵。尽管天花板下已不见昔日的大观灯,但当年的生活场景仍若隐若现浮现在我们眼前。后包洋楼是六屐五间式加建一间楼梯间的格局。一楼飞屐下面全部是爱奥尼柱,每根柱上的四个漩涡结构和柱础圆盘,看起来雍容、敦厚,特别大气。从宅第各处细部可以看出,宅主人是一位追求浪漫的优雅绅士。每一格天花板上都倒贴着灰泥起线,四方线或棱形锁角,看起来十分清晰,十分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和品味。

二楼的房间和一楼相同,但支柱与一楼并不相同,均是透着阳刚气的多立克式水泥柱。窗户按照西欧的建筑风格设计,以方型为主要格调。所有的窗户构件都是泰国柚木,每一个窗户内外安装了两层窗门,外面一层玻璃窗门,房间内一层柚木窗门,两层窗门可以起到隔音和保温的作用,让宅主尽享冬暖夏凉的生活。走出厅门,沿着二楼的多立克大柱,装置了一围花艺的铁栏杆。我们走过潮汕地区多个县镇的民国侨宅,唯此一座大宅完整地留存上世纪30年代的铁构件,实为难能可贵。当年铁艺没有现代的焊接技术,匠师们使用传统的铆钉技术进行对接。每一幅铁艺栏杆都使用了中国的灵芝吉祥云和金钱作为主题,搭配西方的几何线条形成清晰的图案。踱步二楼走廊,恍若走在意大利威尼斯广场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前的走廊上……

两件憾事,百年华屋留沧桑

走访中,生于斯长于斯的乡邻述说了发生在侨宅的“两件憾事”。

耆老告诉我们,当年子昭爷回乡买地“起大厝”,原计划新建一落“双背剑”大宅第,但相邻的地主不愿出让地皮。无奈之下,子昭爷只好改为“单背剑”格局,龙畔只剩花巷,没有从厝。尽管满足大宅两侧拥有“凤毛”“麟角”两个子孙门的意愿,但还是留下丝丝遗憾。

住在陈子昭故居附近的乡亲,经常出入“颍川世家”,对这座侨宅别有一番感情。但2015年发生的一场大火却把他们的心烧痛了。据悉,1949年后,“颍川世家”被征用为办公楼、学校。落实侨房政策后物归原主,由其亲戚托管,后亲戚将后洋楼租人办作坊,期间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过后,宅第主体结构虽仍然坚挺屹立,但已经面目全非,险象环生。这是陈子昭当年鼎建华厦时始料不及的,也为侨宅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年少失怙,踔厉奋发成巨贾

陈子昭(1881-1953年),澄海县斗门乡(今岛门村)人。19岁时,其父客逝越南,他悲痛不欲生。别母只身赴暹罗,任职于舅父廖葆珊之酒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什么脏活都抢着干。等到稍有积蓄,便告别舅父,转道越南扶父骨以归,回乡祀奉慈亲。24岁,复返暹罗助其舅父经商,每二三年必定返籍,事母至孝,深得舅父器重,悉心培养他独当一面。

陈子昭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他清楚知道,虽然舅父是侨领,有着先天之利,但如果自己不努力拼搏,也终将被淘汰。经过近10年的基层锻炼,终成为了舅父商业王国的精英骨干。

清末,受舅父委托赴港司理荣丰隆商号,过了没几年,其业务蒸蒸日上。并手创南美庄进出口商行,与人合创香港中华巴士有限公司、四维公司和聚益轮船公司。1921年香港潮州商会成立时,陈子昭名列47位“发起人”之中 ,并当选为该会最年轻的会董之一 。其秉性慈和,与人为善。1929年至1933年,先后被推选为香港潮州八邑商会第七、八届会长,在任对会务之推进,及家乡慈善事业,无不悉力以赴,对教育尤为留意,出力为香港潮州八邑商会学校增设中学。

古道热肠,回报桑梓不遗余力

陈子昭虽在外经商40多年,但与家乡一直有密切的关系。他司理的香港荣丰隆也成为斗门人乃至周边乡村在海外做生意的一个重要据点。许多到香港的斗门及周边乡村的乡亲在找到工作之前,大多寄住在荣丰隆,荣丰隆的伙计也有许多是子昭侄辈或侄孙辈的族亲以及姻亲。他们对陈子昭的提携帮助感恩戴德。笔者在整理研究侨批的时候,偶然发现在陈子昭司理的荣丰隆号的伙计高雄才寄回家乡的批信中,多次提及陈子昭,赞他急公好义,仁肠古道,对伙计甚是礼遇有加。

陈子昭在商场打拼的同时,也热心公益事业。1922年潮汕地区发生“八·二风灾”,他极力筹款赈济。1925年参与筹划建设香港潮州义山。1931年,江桥抗战爆发后,陈子昭立刻筹集物资慰劳东北孤军抗战的马占山将军。1946年参与发动香港救济潮商粮荒运动等等,不一而足。

抱义而处,“贾而儒者”芳名扬

潮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陈子昭先生书札》作序的时候,他高度推崇陈子昭“贾而儒者”的形象:先生早年失学,通有无以致富,而立身行事,一以忠信为干橹,抱义而处,同弗与,异弗非。又酷好书画,一时名士,如谢无量、杨云史、杨千里辈,皆乐与之游,邓铁香嗣子元翊交尤稔。平居嫉恶如雠,明是非,敢于颂人之过,人之责受者,久而心悦诚服,倍与之亲。传曰:儒者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今人与居,古人与稽,先生有焉……

1933年,即陈子昭大宅落成翌年,他毅然献出自家旧宅一侧的土地及捐出巨资,亲自出面拿捐题册向香港的乡亲募捐,共花费8000多元,建立了一座二进硬山顶灰木结构的“弘冈祖祠”,为斗门陈氏宗祠。“弘冈祖祠”四字为末代榜眼朱汝珍榜书。走进祠堂,最为抢眼便是前厅陈子昭半身像、传略及其寄往家乡的侨批等资料。小小宣传栏,彰显着陈子昭在原乡的影响力,也体现了世代乡民毋忘华侨功绩的朴素情感。

正如其侄孙陈礼思所撰《赞先祖叔陈公子昭》一文,可窥其人生轨迹:

“祖叔子昭,香汕贤人,多才饱学,博古通今……亿则屡中,营业兴隆,商界巨擘,陶朱遗风。疏财重义,乐善好施,爱人以德,知者皆碑……母舅拔贤,才德双兼,创业香港,芳名远扬。大展经纶,骏业鸿开,蒸蒸日上,近悦元来……日寇南侵,饥饿呻吟,暹米百包,运乡济贫……寿享七三,流芳千年,哲人其萎,无限依依。”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