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衙村全貌

志书中记录的《五虎窖藏》一文

“大衙乡里有宝藏!”这并非剧作家虚构的影视情节,也不是笔者故作惊人语,而是澄海外砂先贤王天性老先生考证的结论。

元明时期,澄海县蓬洲都大牙乡(今叫“大衙村”)边北面韩江堤岸经常崩塌,不时有金银、珠宝、器皿露出地面,多为乡民拾得,有时一次就能捡到一千余两,这种事情一直延续到明代嘉靖年间仍然出现过。居住在邻近外砂乡王厝(今龙湖区外砂街道林厝村)的王天性小时候就经常听大人讲起这件奇事,一直谨记在胸。

王天性(1526-1609),字则衷,号槐轩,别号半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人。历任安徽盱眙县教谕、江西丰城知县、上高县令,嘉靖四十四年升任南昌府通判。万历年间,王天性从南昌府卸任回家后,便亲自跑到大牙村开展田野调查。当地的耆老告诉他:“地下金银珠宝都是宋元时代潮州土匪剧盗陈五虎埋藏下来的。现在村中的陈姓人都是五虎留下的后人。”王天性也做出初步分析:“大牙地处海滨,穷荒一隅,很少有富户人家,如果不是五虎暴行抢劫掠夺,哪来这么多金银器皿?那个时候天下大乱,如果没有五虎那样强大的势力,又如何能够守住这些财宝?”

万历二十四年(1596),王天性应澄海县令王嘉忠之邀纂修第一部《澄海县志》时,再次前往考证,并得出结论:“陈懿出入山海之中劫掠百姓,而大牙正是他们出入山海的必经之路。当其时他们的巢穴就驻扎在这里。所以才有金银厚积,以及繁衍子孙后人。当地人口口相传,不是没有依据的。”王天性把多年考证的发现写成《五虎窖藏》一文,记入《澄海县志》,还被后来的《潮州府志》引用。

“陈五虎”究竟是什么人?跟大衙有什么关系?

查《元史》、永乐大典本《潮州府志》录载的《元平潮州始末》,以及吴颖《潮州府志》得知:海阳县人陈懿,兄弟五人,原为潮之大盗,被称为“陈五虎”,旗下拥有大量海船和部属,以大牙为据点。祥兴元年,文天祥曾奏请封陈懿为右骁卫将军,知潮州兼管内安抚使,得到南宋朝廷的准许。但陈懿不听同部督府节制,叛附无常,在潮州一带鱼肉民众,肆意杀掠。后来元兵进境,陈五虎依附元蒙,倒戈反宋。先被元朝封为潮州路总管,后为广东道都元帅,其弟陈义为临江总管、陈昱为江州同知、陈勇为道州总管、陈忠为岳州治中。

其时,五虎和部属经常驻扎大衙,把老巢变成衙门,当地和周边的民众办事都就近上陈府找官员,因此习惯称之为“大衙门”或“大衙”,久而久之就成了这里的名字(也有一说当时在此专门设置盐税衙门,故名)。随后吴、望、蓝、蔡诸姓族人相继迁入,混居于此,一直沿袭“大衙”一名。但后来官府修志时,由于“官话”与“方言”的差异,最早记录“大衙”的《揭阳县志》极有可能将“大衙”误为“大牙”,随后的《潮州府志》和《澄海县志》都照此传抄,这是关于“大衙”村名由来的一种说法。持异议者则认为“牙者,门户也”,大衙地域晚唐五代已有人类活动,宋末开始形成村落,地处韩江西溪出海口,有门户之势,故谓之曰牙,所以历代县府志书就是凭此记录为“大牙”,查无“大衙”一名,直到民国饶宗颐总纂《潮州志》才出现“大衙”二字。

行文至此,可能还有人会问:“陈五虎留在大衙的宝藏现在还有吗?”笔者也曾经问过。这就有待寻宝人进一步探究了……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