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城旅次》
《从军行》
我的祖父李学礼(字在田)是革命烈士,广东澄海人,1920年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奔赴重庆、延安,再辗转晋察冀边区参加革命工作。近日,发现了他的一批手稿。
保存手稿的是原晋察冀边区参议院副议长、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于力(董鲁安)先生,他1953年逝世前将手稿交给儿子保存并叮嘱一定要找到李在田的后人。后来历经两个家庭四代人,珍重保存了七十多年,一直都在寻找烈士后人。经过手稿传承保存人史义军先生一家的努力,近日终于找到我们家人。这些文稿包括《从中国学术思想史来看所谓“正统观念”》《戴东原的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庄子的文学》《“新史学”季刊编辑计划》《诗经通俗选本计划草案》《〈中国文学选集〉编辑凡例草案》等,估计总字数在十几万言。此外,还有自己参加革命途中的记行诗词文章。
阅看这些穿越七十多年时光的诗文,十分感慨。这些手稿资料不但重新揭开了那段不为人知的革命岁月,也让先人珍贵的精神遗产得以向后人展示。根据之前掌握的情况和刚发现的文稿,祖父对马列主义、传统文化都有较深厚的研究,先在重庆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抗战后期,又到延安成仿吾主持下的华北联合大学工作,期间研究、编写中国学术思想史。
祖父1939年到揭阳县石牛埔的南侨中学接受革命教育,并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工作。1942年6月因为叛徒叛变,中共南方工委遭受破坏,当时南委的政治交通员张克得到信息后立即向中共潮梅副特派员李平汇报,李平当即决定停止南委的一切交通联系。张克也辗转赶到重庆向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汇报南委交通站被破坏的情况。周恩来向张克传达了在国统区工作的十六字方针“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并开始转移有关人员。就这样,祖父被迫离开家乡,留下不满4岁的女儿和刚2个月的儿子。他是依依不舍离开的,到了梅城,夜晚坐在昏黄的油灯下,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一双儿女,他写下了《梅城旅次》:“孤灯相对做深宵,重入江城已寂寥。愁听故乡女儿曲,隔窗高树雨潇潇。”
祖父于1945年4月底或5月初离开重庆,去延安途中写了《赴延初发道中》:“万里晨风发,千山晓气清。天阁眠虎豹,尘雨过关城。忆北皆吾主,存亡系此行。待将秦树色,染翰写平生。”
乘汽车走汉中留坝到茂陵,后又乘火车到西安,他在火车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古道鸣飞辇,平芜暗落霞。五陵风物美,三峡梦魂赊。关塞今宵月,乾坤何处家,多情惟廋影,随我到天涯。”
手稿中,《旅途杂诗四十六绝》记述了他从出发到桂林、重庆、延安路上的革命旅程,而《平原竹枝词》《从军行》诗词则记述了驻地农村的土改复查、解放战争期间参军等情形。诗言志,歌永言,在祖父留下来的这些诗词文章里,可以看出他激情澎湃的内在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从军行》是写给于力的,全诗如下:“六合相撞鸣雷鼓,空巷万人歌且舞。江飞海立山岳奔,行者送者何纷纷。歌声不绝舞不已,壮士临风拔剑起。誓入狂涛斩祖龙,九州隐隐闻晨钟。弃家真为保家去,哀兵应使凶兵惧。行兮!行兮!为汝吟!白日长窥壮士心。洒血书天天变色,不歌帝力歌民力。信哉微禹我其鱼,斯人孰非禹之徒。以死易死生可久,健骨为碑立不朽!噫吁兮!悠悠万代水长流,谁解大我无穷忧。我欲言时言不足,天地有知应恸哭!力翁哂正。”这应该是解放战争期间参军欢送的一个场面,这个场面很可能勾起了他也要急切地随军南下,抱着“健骨为碑立不朽”的心志,要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想法。祖父后来要求到东江纵队去,成仿吾为他写了介绍信,并派了两个通讯员送他到烟台,途中常有国民党残匪骚扰,从此一去杳无音讯……
祖父再也没有回到家乡,老母盼儿归终未归,妻盼夫归终未归,女儿盼父归亦未归,年年盼望年年失望,她们相继离开了人世。直到我的父亲,终于收到这些保存了七十多年的手稿。父亲写了一首《读史义军微信感赋》: 阅文不禁泪潸流,一去诗人未返头。有志之人因志死 ,无情世道有情尤。两家四代保遗稿,十万诗文著春秋。烈士有灵当告慰,珠玑珍重德长留。
饮水思源,不忘先人。谨以此文缅怀祖父以及那些为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奉献和牺牲的先烈。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