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吹岭
柘林港
在饶平东部沿海的所城与柘林两镇交界山上,有一古老山腰过道叫风吹岭。历史上这里是两地过往的交通便道,明清时期,闽南粤东一带人们要通过柘林港漂洋海外,也要经过这条路。
当地流传,早年风吹岭叫“东京大路头”,意思是说这里以前人来人往,是客商过往密集之地。古道东边山坡下有一处低矮摩崖刻着“出海金门”四个大字,石刻两旁分别写着“明崇祯十七年”及“成都庄诚”字样。从这石碑往左上看,风吹岭古道就蜿蜒匍匐在西南山坡上。古道的石阶被踩得光滑,让人感叹古人的艰难奔波、执着坚持。山道两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历史上遗留下的一面面碑文石刻,岁月遗风让人感受时光的沧桑与厚重。走近山门,右边上方有一块巨石刻着“闽广远观”四个大字,落款是明万历闽广副总兵晏继芳。再仔细看,周边石壁还能看到明人吴重、庄诚所刻写的“海阔天空”;梁东旭的“水天一色”;长白张昌祚的“闽粤一览”;庐陵王一乾的“玉柱天关”。甚至还能看到当代名流饶宗颐、汤秉达、廖温玉等人的书法碑刻。风吹岭从东到西几里山道,这样大大小小石刻就有数十处。这当中有明代、清代的,也有现代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其中有带刀抗敌的名将,也有书墨随身的游客;有放眼观光的感慨,也记录曾经的感人事迹;有给贼寇威慑的“严防奸细”,也有告慰过客的“缉获盗贼”。从这些石刻可以看出,这小小天荒一角,历史上也曾那么人气非凡、战火喧嚣;曾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文武名流、商贾游仕。关于这里的石刻作品还有一则传说:东边走道一处石壁以前曾有写着“湾山环维”的石刻,据说是宋丞相陆秀夫的手书。可惜这碑文上世纪70年代初被开山炸毁。陆秀夫曾护送宋帝来到附近的红螺山驻跸,在此地留下几个字不无可能。
风吹岭西侧山道旁有一宝塔叫“镇风塔”,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风塔是一座石塔,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塔高22米,外边八角,底围16米,分七层八面,各层面为石铺。此塔底层有一门进去,往上各层都有外开门洞,沿边围着石栏杆。从底层进去,随螺旋石梯往上就能到上面每一层,及达最顶,上面顶着一个石葫芦。六百多年过去,镇风塔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经历了无数战火硝烟,依然巍然矗立,风采不减。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潮汕,此处沿海饱受战乱之苦。一次,停泊在柘林湾的日本军船上的士兵朝这山上的镇风塔开炮轰击。几炮过后,只打坏了镇风塔下边的石桥栏杆,却留下了侵略者在这一带作孽的罪证。
风吹岭西下就是柘林湾,这是位于饶平东部的一处内海,柘林古港对着就是这水域宽阔的海面。古人对柘林湾景致有过这样的描述:“百洲(碧洲)围一洲(汛洲)。”“有门无门闩”(指进入柘林湾的大小金门水道),“有旗无旗杆”(指旗头山),“有井无井栏”(古指七夕井),“有马无马鞍”(指马头山)……潮汕一带有一句流传已久的俚语叫“未有红头船,先有柘林港”。红头船是清初雍正年间广东对外标志性商船,当时潮汕对外远洋贸易港口就在现在澄海樟林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柘林港历史比樟林港早。据史料记载,柘林港自隋唐时期就有船舶进出停泊,到了明清时期已成为货物客流不断的热闹港口。那时候从柘林港往返东南各国,进进出出都必须经过风吹岭,所以有“出海金门”石刻不足为奇。
风吹岭这一历史古道现在已经变成一处偏僻寂寞的小地方;而柘林港随着樟林港的出现、汕头港的跃进也早已失去原有风范。但这里留下的每一遗风遗物却见证了历史上每一次风浪、每一次沉浮。走过风吹岭、遥望柘林湾,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岁月沧桑,历史深沉;同时能领略到时代变迁,潮流猛进。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