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中侨生1.jpg

方秀中当年的学生证

侨中侨生2.jpg

 《侨批登记箔》封面

侨中侨生3.jpg

方秀中当年的“侨生证明书”

侨中侨生4.jpg

 方秀中的亲笔自传


编前语

侨批一封,银元几许,漂洋过海,辗转归乡……在“望洋兴叹”的年代,海外华侨与故土的联系,靠的是一封封的侨批。

每封侨批背后的故事大都平凡而琐碎,但将万千封批信融入历史的长河中,浮现的是潮汕人这一富有拼搏和奋斗精神的群体浓烈炽热的家国情怀。这些历经百年的跨国家书,内容涉及家情、亲情、乡情、国情、世情等,记录着近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变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汕头融媒集团、侨批文物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从今天起在本报开设“中国心·赤子情——侨批印记”栏目,述说历史,对话先辈,“唤醒”尘封在侨批里的记忆,还原海外最鲜活的“中国故事”,传递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笃诚守信、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在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校史馆,珍藏着一本《侨批登记箔》,这是一本历经近70年岁月的侨批签收登记本,隽秀的钢笔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依次排列登记着上世纪50年代归国侨生收到家人侨批的签收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姓名、汇款金额、领款地点、领款人签名等,泛黄的封面标注着时间:1957年3月11日至9月6日。

冬日下午,记者依约来到华侨中学采访。该校负责校史材料整理的陈宏之和潘伟鹏两位老师告诉记者,为迎接校庆90周年,汕头侨中近期对历史档案进行全面整理时发现了这本《侨批登记箔》,它见证了学校一段珍贵的历史。

【侨批印迹】

侨生靠寄来批款作为生活来源

“关于当时学校收到的侨批具体数量,还不能确切统计,但按照这本登记薄的编撰特点,回溯祖辈下南洋的奋斗史,见证了先辈们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陈宏之老师说。

记者翻开《侨批登记箔》看到,登记薄共有54页,每页登记了21项,共登记了1134项,其中,登记在册的侨批汇款金额最低是5元,最高是1000元,汇票最高金额是2500元。从登记的资金额情况发现,这些侨生的家庭经济资本较为雄厚,当年侨生依靠父母寄来批款作为生活来源。在这本《侨批登记箔》中记者看到,方秀中是侨生中的一人,关于方秀中的侨批登记记录共有5次。其中,3月汇款金额50元、5月汇款金额50元、6月汇款金额40元、7月汇款金额80元、8月汇款金额100元,这几封侨批既是汇款,也是家书,蕴含着父母对孩子浓浓的亲情。记者查阅相关记载了解到,方秀中是普宁鸣岗乡人,家中有父母、兄嫂和孙儿等10人,当时家中属于小资产阶级。1950年10月11日,18岁的方秀中从泰国返回祖国。1951年,方秀中就读汕头私立华侨中学初中二下级甲班。

传达室代为收发负责登记造册

记者了解到,创办于1932年的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一所公办侨中。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印尼、泰国的侨生回国,为了更好安置爱国归侨学生,“侨中”应运而生。上世纪50年代,有大量侨生在校,高峰时超过全体学生人数的半数,侨生来自东南亚各国,其中以泰国居多。

据汕头侨中潘伟鹏老师介绍,当年,侨中传达室代为收发侨批。这些饱含父母思念之情的侨批,以及学校的真诚服务,让侨生们能安心学习、积极进取。这本《侨批登记箔》就是当时学校传达室专门的登记薄,由学校负责登记造册,验明银、侨汇证,盖章签收后,留交收批人。

随着金融、通讯行业发展,侨批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蕴含其中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在如今的社会依然弥足珍贵。陈宏之老师表示,侨批是情感的记录,体现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热爱,侨批文化从古至今传承下来,青年一代也肩负着将这种优秀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使命。

满怀深情侨生们踊跃捐资建校

从侨中学成的学生大多数回侨居国从事商业贸易,或者担任中文教师,或者为所在国派出机构驻外人员。该校培育的一大批优秀侨籍学生被海内外名牌大学录取。近年来,华侨校友重返母校,回忆往昔,对母校充满了感情。他们慷慨捐资捐物,助力家乡和母校的建设和发展。

1985年,作为旅泰校友会筹委会秘书,侨生方秀中给母校发来一封信,邀请四位老师前往泰国访问。信中写到“今时看到母校具有雄厚的发展潜力,更看到了汕头特区的长足进步,显示了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希望更加强旅泰校友和母校的联系”。

1992年,汕头华侨中学新楼改建,方秀中和众多旅泰校友捐资支援母校,该新大楼落成后,每间教室都挂上了捐资校友的牌匾,以此纪念他们对母校的赤诚之心。潮汕侨批故事正是潮汕人感恩等传统美德的一种美好记录。

【侨生自传】

喜欢医学,期盼回祖国读书升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汕头侨中校史馆还有一本封面写着“汕头私立华侨中学”字样的本子,是侨生方秀中当年所写的亲笔自传,学校还有一张方秀中的“侨生证明书”以及学生证等。这一自传,可以说是侨生良好家风以及当时纷繁岁月的真实写照。

方秀中小时候在泰国的华文小学就读,后来学校被封。日寇南侵时,为了躲避空袭,班级的上课地点就搬到山巴去,在山巴继续就读私塾学校,直至和平后,才回到曼谷,后来再在附近私塾读了些时候,到了1946年华校复办,乃进入培英小学,读了两个学期,为求深造,乃转入当时的中华中学。

一个华裔家族的兴旺发达与其先辈们长期形成的良好家风分不开,这在方秀中的自传资料中可见一斑。

自传中,方秀中对自己的特长、优点及缺点进行了剖析。方秀中写到,他很喜欢医学,从小希望当一名医生,爱看医学相关的书,同时他对农学也很喜欢。自传中对于他自己的缺点,写道“性情有时很急躁,容易灰心,有时对人态度不好,骄傲”,而对于优点则以“坦白、有工作热情”概括。

“在一次世界学联主办的东南亚学生运动展览会中,使人真正看到反动派的狰狞面目,我对反动派的仇恨更增加了。”以上文字摘录自方秀中自传中的一段话。

“在这一段生活中,我看到了奸商市侩欺骗人的面孔,十分不惯,而繁华的都市生活,商人的投机取巧,虽然在引诱我,但我总不失学生的优秀品质。”自传中说,到了第二学期暑假,学校再度被封了,再次失学的方秀中于是向家里提出回祖国升学,但因家人的反对他只好在店前工作,晚间就补习英文或暹文。

思想进步,加入秘密团体开展爱国运动

后来,方秀中和几位同学组织了秘密的小型图书馆,一起写文、看书、互相研究。不久,因闹意见而解散。后来,他加入学生总会,这是当时领导学生的唯一秘密团体,平时进行新民主主义学习及爱国运动。

方秀中的父亲方乙鸣、哥哥方秀南致力家庭生意,社会关系主要是商场的老板和亲戚。在泰国读中学时,使他认识了反动派的假面具,认识了共产党才是真理。从那时候起,方秀中的思想逐渐进步,接触了新的书籍,同学林健对他给予鼓励,使他有了工作热情,同时互相学习得益不小,这几页珍贵的自传也见证七十多年前他在泰国时的社会背景。

【侨校心声】

汕头华侨中学校长刘毅婉:追寻更多与海外华侨的连结点

汕头侨中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去年6月26日,学校启动《汕头侨中90年校史》编纂工作,着手对汕头侨中办学历程尤其是华侨办学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学校校史编纂小组通过走访侨中首任校长黄勖吾先生澄海樟林故居、整理上世纪50至90年代的侨生学籍档案、走访侨生校友及亲眷等方式,与泰国校友重新建立联系,深入挖掘学校与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血浓于水的连结点。

“侨批”就是一个重要的连结点。汕头侨中校史资料整理中发现的学校侨生《侨批登记箔(1957年)》,印证了作为“家庭生活的生命线”,侨批是家乡侨眷和海外侨胞感情维系的纽带,也是华侨对家庭不忘根本的承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侨批更承担了特殊的角色,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相信随着这类华侨办学史料的陆续发现,对于拓宽学校的海外华侨连结方式,必定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