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银元的侨批.jpg

清康熙中后期,海禁解除,我国沿海地区的海贸也得以发展。此时期,西方国家如西班牙、荷兰、法国的银元开始流入我国沿海一带地区。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打开了我国大门,各种各样的银元更是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流入我国,套取我国的纯白银两。

1823年,西班牙在其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铸造了一款银元,此银元在鸦片战争后大量流入我国和东南亚各国。因该银元上的图案有一雄鹰,是墨西哥国徽,民间习称为“鹰银”,又潮语“英”和“鹰”同音,故又称为“英银”“英洋”“鹰洋”“洋银”等。

外国银元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货币流通市场,特别是沿海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和江浙一带,洋银元基本成为商贸的主要货币,清政府银两制度受到严重挑战。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广州正式设厂自铸银元。光绪十六年前后,第一批光绪元宝银元投放市场,深受好评,很快占领市场。因其一面铸有龙图案,俗称“龙银”。

1914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国币条例》,正式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度,并陆续发行了一批银元,如孙中山像开国纪念银元,黎元洪开国纪念银币,袁世凯银币等。但由于清末“龙银”影响突出,老百姓甚至于把民国铸造发行的银元也统称为“龙银”或“大银”,清末的银元实际也在民间继续流通。自清末至民国初期,出洋华侨寄银回家的番批上,便习惯用“外付龙银多少元”或“外付大龙银多少元”等写法。

民国政府的银本位制一直实行到1935年11月才改为“法币”制度。故我们看到侨批封上若写外附“大银”“龙银”“大洋”“洋银”“英洋”“英银”“鹰银”“莺洋”等,一般均是民国1935年以前或更早。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