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滩上建成的美丽乡村 最新 图1张

    潮阳海门镇竞海村,被评为汕头市美丽乡村示范点。冬日暖和,当我们驱车来到这里时,这座美丽的村子犹如一片隐藏于岁月深处的桃源,老村旧屋,巷道洁净,新村小楼,门前绿树,蝉鸣鸟歌,村边小渠,泉水潺潺,村前池塘,碧波倒影,公园小亭玲珑,碧草成茵,一张张笑脸,如沐春风。“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乡村意境渐现眼前,令人陶醉,不觉神往。
    我们脚下的这座美丽新村,半个世纪前是南海之滨荒沙漠漠的不毛之地。这是竞海村几代人在荒沙滩上精心描绘的一幅景色迷人的风景。
    竞海村年已七十八岁高龄的村民郑相义,是竞海村的第一代村民。他向我们叙说了竞海村昔年的情景。这片昔年灾难深重的沙滩,风起飞黄沙,日出沙烫脚,夏季的台风从南海长啸而来,风沙弥漫,把农作物压得东倒西歪,给海门人民造成了苦难。1960年,海门镇委制定了制服风沙的计划,在滨海营造防护林,种上了木麻黄、相思树等树木,并在海滨荒沙滩上搞试验,看能否种上农作物,从各大队(今称村居)抽调200多人,办起了试验性的外四农场。当时,有人说,荒沙漠一无水,二高温,三贫瘠,种作物,神仙也无法。但竞海人(那时称外四农场),不信邪,他们说:“路要从自己的脚下走出,我们依靠双手,干神仙做不到的事情!”如今,竞海人还念念不忘首批竞海人和县里派来的农艺师功绩,他们在田头挖井汲水,在沙滩田中开挖排灌沟,解决农田作物的排灌,在沙滩田上着眼于提高地力,改良土壤,压上绿肥,每亩地平均施上60担土杂粪,种上蔬菜、番薯、大豆等农作物,一年后,新开垦的1000多亩农田,一片绿油油,成了海滨沙滩的一片绿洲,虽然产量不高,人年平均收入只有125元。但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沙漠变绿洲,荒沙成农田成了现实,神仙办不到的事竞海人办到了!一时间,中央和各级媒体纷纷报道,毗邻的饶平、普宁和福建各县也组团前来参观学习。这时节,竞海人的斗志更加旺了。
    沙滩变绿洲也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1962年秋,一辆小汽车来到海门外四农场,车上走下一位年近花甲的人,他就是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陶铸听了县、镇和农场领导的汇报,十分高兴,对大家说:“我们要与海竞争,在沙滩上造出财富。”陶铸建议把外四农场更名为竞海农场(后又改为竞海村)。
    “与海竞争,在荒沙滩上创造财”,竞海人记住陶铸的话,奋斗不息,与镇内各乡村人民一起在南海之滨造林,以保护大片农田和沙滩田作物,这防护林带,正是滨海乡村群众梦寐以求的绿色长城,这绿色的梦经过多少个寒暑的编织,渐次显得醉人了,它由朦胧浩渺的虚幻,变成了可睹可能的现实。
    竞海人秉持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用一双双手,把海滩沙漠变成蔬菜、番薯、大豆生长旺盛的绿洲,变成清幽美丽的乡村。竞海村党支部书记林汉坚告诉我们,现时竞海村有1400多人口,670多亩农田,种植番薯、蔬菜、淮山等作物,村人除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外,大部分仍在沙滩地上劳作耕耘。随着村民生活改善和经济好转,村里从建设文明美丽乡村出发,先后建成了小学新校舍、农贸商场、农民公园、老人娱乐室,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创新性地设置了“一户一桶”,在沙滩上挖建了三口大池塘,村道周边种果种树。我们在竞海村漫步,村里到处一派祥和气象,市场贸易兴隆,老人们或打扑克,或下棋,或看电视,或喝茶谈心,欢笑之声此起彼伏,旧村老屋整洁,新村新楼一幢幢在冬日阳光下十分耀眼,四周林木苍翠,把村子装得满目青绿。
    竞海村的老人们都乐观好客,当我们来到郑相义老人的家时,他正开着摩托车从海门镇区归来。老人家告诉我们,他二儿子和儿媳在上海工作,曾接他到上海住,但他不习惯大城市生活,住不上一个月就打道回府了。大儿子建新楼,但老人恋怀老屋,仍在老屋里住,老人虽年近八旬,但身体健康,闲不住,不是种点菜蔬,就骑摩托外出,他说,“现时吃穿不愁,乡邻亲热,住在竞海不输上海。”
    离开竞海村时,浮想联翩,现时,各地不乏美丽乡村。但在漠漠沙滩上建成的美丽乡村,就更有其独特韵味了。

你是本文的第62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12、11
作 者: 郭亨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