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侨批精神血脉相承 最新 图1张

  侨批,饶宗颐先生盛誉“海邦剩馥,媲美徽学”,足见其价值。潮汕先民早年便乘船远下南洋谋求生计,而自从1860年汕头开埠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走出去”,樯橹穿梭、商贾熙攘,潮汕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可以说是“因侨而兴”;而华侨的出现带动了侨批这一形式的出现,正所谓“有侨必有批”。
  银、信合一,为批。先人们背井离乡远渡南洋后,终于寻得一隅落脚之处,或卖苦力,或做女工,稍有微薄收入,省吃俭用,略有节余,身在异乡,甚念故园旧情,奈何识字寥寥,只能请人代笔,这满腔辛酸,到了纸上只成只言片字,半世拼搏,夹在封中也只是锱铢。这样的银信,由往来的同乡水客捎带,一来一往,交织着两岸的人心,写就一段独特的历史。如今,侨批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只能供人欣赏回味,但是,侨批背后的精神,那风云变幻、时局更迭之下,潮汕先民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不忘根本、情系家国的精神本质,于今意义依然,仍能够予正在拼搏奋斗的我们以精神指导。
  我们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队围绕此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前往侨批文物馆参观,并有幸采访到林庆熙馆长。
  “苦中求乐,方能修得静”,林馆长引用饶宗颐先生的话来概括自己所进行的工作。年逾古稀的馆长向我们展示了他和其团队整理馆藏、编辑出版的系列书籍;但谈及自己在这其中的作用时,馆长却十分谦虚,自称是侨批文物馆的“守门人”,自己所行之事,不过是历史碎片的“打捞者”,就是尽量地在历史资料的海洋里收集、收藏、整理,努力把这些珍贵的历史碎片打捞起来,留给后代,因为它们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消失。馆长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把这些文物保存下来。谈及对年轻人的期许,馆长坦言:“不可能每个人都对侨批研究感兴趣,让每个人都投身侨批研究也是不现实的;但我还是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多多接触侨批。尽管侨批自上世纪80年代左右便告别了历史舞台,但其中蕴含的华侨精神却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年轻人完全可以通过对侨批精神的理解,对侨批文化的理解,在思想道德上有所裨益。”
  侨批,这名噪一时的角色虽已谢幕,但是,侨批精神依然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远不止于冒险创新、艰苦奋斗,更有远行在外的乡民同舟共济、扶持互助的团结一致,栉风沐雨惨淡经营,飞黄腾达之后依然不忘根本的家国情怀,救国济贫的担当与责任。
  侨批文化意义非凡、价值巨大,值得我们好好保护,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不过,侨批文化的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行程的继续,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访,也有了更多感触。
  我们相继走访了位于澄海隆都的万兴昌批局、许福成批馆。这两处,均坐落在乡野之间。
  建成于民国初年的福成批局,外观看去,并不拘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门楣窗台饰以石膏的卷草纹,俨然西式风格;作为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一批人,主人在自己的住所也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大门匾上书写“明德家塾”四字。步入院内,墙上是嵌瓷、泥塑、木雕、彩绘的残迹,彰显着曾经主人身份的非同一般。但如今却只剩下满墙的残碎,容后人想象。
  万兴昌批馆则于上世纪50年代毁于一场大火,如今只剩下被烟火熏黑的断壁残垣供人瞻仰凭吊。倒是院子里来自暹罗的果树依旧枝叶繁茂。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几处侨居。不难想象,在那段战火纷飞、风云变幻的近代史中,这一氏望族,竟能够建起这样三进的偌大院落,该是何等的气派荣耀。而今,院门大开,我们踏过从砖缝中疯长出的杂草,步步深入。穿堂的风翻涌而过,飒飒之音,倒似当年人声鼎沸。四下看去,雕梁画栋早已尘封,带着它们见证过的传奇,渐渐被世人遗忘。只剩下耳房中,住着一两位耄耋老人。仅有的居民对我们的到来盛情款待,不过,说起先祖当年创业旧事,他们大多不甚清楚。
  眼光所过之处,院落荒颓、繁华落尽,无不让人扼腕,只叹彼黍离离。鳞次栉比、雕栏玉砌,终究在历史的风沙淘洗之中,失了颜色、黯了风光,门窗大开,黑洞洞的,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家,饱经风霜、阅尽世事,张着嘴,想要对我们诉说什么,只奈何,已经发不出什么声音了。
  我们站在这片生育我们的土地,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生疏,我们熟知它的肌理纹路,对它的经络骨骼却知之甚少。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拿出实际行动,为自己的文化做出贡献。
  但现实却是,有多少青年还能流利地用自己的方言读完一篇文章,有多少婴孩尚在牙牙学语便在背英语的二十六个字母?语言仅仅是文化的一个缩影,很难讲,如今很大比例的不能准确用方言表达的我们这一代,能够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产生多少情感,能够对萦绕自己的、流淌在血液中、烙印在内心的本土文化留存多少认同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会不会在保护本土地方文化方面,做得有些欠缺?
  正是共同的乡音,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认知体系,共同的情感纽带,催发产生了侨批这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潮汕文化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当代的我们,理解学习、继承发扬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人应担的责任。结合新的时代,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这精彩的文化能够继续延续她的生命、发挥她的价值,焕发她的光彩,正如林馆长对我们的期许:“我们潮汕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应该通过侨批这样的历史载体学习华侨先辈们的精神,学习他们如何顾家,如何爱国,如何通过自己的拼搏改变命运,以此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对于年轻一代,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方面,我想侨批和侨批文化会是很好的教材。”
  这次活动,我们连“历史碎片的打捞者”都算不上,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去探寻,去稍稍窥视,惊异于这些碎片的光芒何等夺目,然后告诉他人,但求能够荡起一丝涟漪。

你是本文的第54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8、12
作 者: 杜庚育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