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洋行海员宿舍 历经百年沧桑的外企建筑 最新 图1张

  礐石是汕头家喻户晓的风景胜地。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礐石矗立着一座座建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欧美风格的西洋建筑,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轮渡码头前方那栋古色古香的英国领事署、屹立于后山顶礐石仔上的礐石堂,还有海关顶上至今仍富丽堂皇、医生顶上门窗已破败不堪的两幢红砖楼,以及位于水警区半山腰处依山而建的陶铸楼等。
  汕头开埠后,英美等国洋人在礐石各处兴建了领事馆、别墅、教堂、学校、医院以及众多带有西方色彩的企业建筑。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从汽车渡口码头算起,自西往东有怡和洋行、德记洋行、挪威医生公寓、大华纱厂、英国领事署、税务司等西方建筑。斗转星移,如今这些昔日建筑大多都淡出了世人视线,唯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太古洋行,至今仍保存完好。
  经常到礐石爬山的市民会发现,在龙珠路口西侧水警区招待所的大院里,矗立着一座四周被现代建筑包围的欧式洋楼,顶层上还矗立着别具特色的烟囱。这座现为水警区招待所1号楼的建筑前身就是太古洋行的海员宿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房产被政府接管,并于1970年交海军汕头水警区使用。因为长期得到修缮保养,在古香古色的欧式装饰格调映衬下,历经百年沧桑的洋楼,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依然完好,是目前礐石洋楼群中保存最好的洋楼之一,被视为庄重大气的“星级酒店”。
  这座太古洋行为两层混合式结构,建筑面积1144平方米。由于底层用石板架空,加上每层楼的高度都在4米左右,虽然大楼只有两层,整幢却高达10米,显得厚重大气。环绕在洋楼四周的走廊以及室内的壁炉、落地式百叶窗、玻璃门等装饰,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此外,洋楼的每间套房都配置有宽敞明亮的会客厅、卧室、洗手间等,起居舒适。
  这座大楼是洋人从国外带来图纸,指导本地工匠,针对汕头地处亚热带潮湿气候而建。大楼底层采用石板架空,能更好地防潮、防湿、排水,又有通风透气、冬暖夏凉等居住功能,在潮汕民居中较为少见。这种典型的西式风格的旧建筑带来了异域的建筑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汕头的民居建筑。
  当年的太古洋行是一家主营航运业的商贸机构,1867年组织中国航业公司,与怡和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并驾齐驱,成为近代中国三大航运公司之一。1870年,太古洋行瞄准汕头港作为华南地区重要港口,在汕头设立分公司,人称“汕头太古洋行”,开展轮船仓库、进出口贸易以及保险业务,经营从东北口岸牛庄运豆饼和大豆到汕头业务,再从汕头载糖北运。后来,还做牛庄和汕头两地的船只出租生意,公司旧址就设在汕头市区原港务码头后仓库。至光绪五年(1879),太古洋行在牛庄至汕头的航线上已拥有6艘轮船,在汕头独占鳌头,除了揽载汕头与牛庄间的货物外,还通过代理商载运旅客往南洋各地。20世纪初,太古洋行的船只和吨位占据了在华外国轮船公司的首位。时至今日,还保留着不少原汕头太古洋行传世的老照片,其中不乏栈桥的身影。从照片上看,在轮船上向北岸太古码头望去,一条条让人印象深刻的木栈桥后面,可清楚地看到太古码头和太古洋行的仓库及办公室的外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牌英资企业太古洋行于1920年从德记洋行以及英国人李质逊处购得现在水警区招待所这处土地,建成了汕头最早的外企楼房,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汕头港内共有木栈桥6座,其中属太古公司名下的就有4座,分布在怡安街口、中栈巷、太古43号栈和招商横路太古货仓,其余2座分别为怡和公司和招商局所有。太古南记作为太古洋行在汕头的代理商,专门代理汕头往安南、暹罗、实叻、印尼、马来的南线港口业务。大量的潮汕移民乘轮船前往南洋谋生,当时每周定期有两班轮船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两班轮船往泰国。在渡过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汕头港的贸易达到高峰,太古洋行业务也得到很好发展,许多高吨位的大轮船频繁停泊在汕头港,韩江流域前来接驳的小木船也络绎不绝地来到栈桥旁,等待大轮船卸货。太古码头的木栈桥上常有许多搬运工人忙碌往返搬运货物。
  由此可推想,当年位于礐石海边的太古洋行大楼,作为海员宿舍,其热闹程度可说是熙来攘往,车马盈门。这座历尽岁月沧桑风采依旧的洋楼建筑,见证了汕头开埠后近百年的历史。

你是本文的第32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10、21
作 者: 程一帆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