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治旁元帅墓——民间对“宋大元帅”的祭祀折射出潮阳百姓对英烈的无限崇仰之情 最新 图1张
  潮阳区和平镇与铜盂镇交界处之小北山脉有座临昆山。潮阳东晋隆安元年(397)置县,唐永徽元年(650)并入海阳县,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其时县治就设于临昆山。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才将县治迁于新兴乡棉阳(今棉城)。
  在古县治旁,原有一处元帅墓,1969年因政府建设需要,乡众把墓迁往原墓龙畔山坡,碑刻“宋大元帅老爷墓”,上款“原葬狗肚山重修五穴合共三十八位”,下款“公元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二吉日修”。墓前建有拜亭、雨亭、石盆景、芳名榜等配套。2017年秋,乡民在墓前塑宋大元帅像,时有两巨型蝴蝶飞来护炉,至祭祀结束才飞走,虽是巧合,却显神奇。
  1998年,乡众又在原墓虎畔山坡,建“宋大元帅墓园”,碑刻“宋大元帅之墓”,落款“公元一九九八年七月初三吉日重修”。墓前建有拜亭,亭内塑宋大元帅像。前面及周边配套有“天地父母”坛、廊亭,以及“万里亭”、“吉祥亭”等设施,初具墓园式规模。在进墓园的和谷公路边,建有单门牌坊,横额为“宋大元帅墓园”,两侧石刻对联:“精忠报国,宋帅丹心昭日月;赤胆抗元,英名浩气壮山河。”此联词性工整,平仄协调,内涵正义,气势雄浑,堪称佳联。
  然而,此联所说的“宋帅”是谁呢?这就必须从文天祥抗元谈起。
  南宋末年,右丞相文天祥闻元军来犯,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因兵败江西空坑,辗转经南岭,于1278年春进入广东。在潮阳和海丰之间,一路追随南宋小朝廷的踪迹,同时进行抗元斗争和平叛安民活动。
  据明朝隆庆《潮阳县志》载,文天祥来潮阳主要到过三处地方:一是海门望帝舟;又一在潮阳东山谒拜唐代张巡、许远两位忠臣;另一在和平斩叛宋降元的潮州知府刘兴。《潮阳县志》还载:祥兴元年(1278)赵昺即位后,加文天祥为少保、封信国公。文天祥上表铲除潮州叛将陈懿(都统)、刘兴(知州),并于同年十一月到达潮阳。
  当时,降元的叛将陈懿、刘兴,勾结汉奸张弘范,气势汹汹,追赶文天祥部队。文天祥从海门西征路上,经过蚝坪时得当地百姓相助,在小北山与叛军展开一场激战,擒斩刘兴。小北山一役,虽是获胜,但文天祥的队伍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当时小北山脚下战死将士不计其数。后来当地善堂发动民众,把阵亡将士葬于小北山坡,墓葬从和平一直延伸到赤寮(今谷饶)。临昆山坡上的“五穴合共三十八位”,便是当年阵亡将士的合葬墓。
  文天祥牺牲后,和平乡民为了纪念他,便在小北山僻壤处的秋风岭暗中设坛祭奠英灵,因惧元朝官府问罪下来,便假借造伯公庙以掩人耳目。在潮汕地区的伯公庙中,这里写着“万古英灵”,虽看起来与伯公身份不甚相称,却寄托了老百姓对文天祥那撼天动地故事的赞颂。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后,他怀念当年抗元英烈,遂下旨追封阵亡将士为元帅,并要求当地贵山都毗邻村庄造“宋大元帅墓”,临昆山坡的元帅墓就是其中之一,这便是前面联中提到“宋帅”的由来。明太祖还要求当地乡民定期祭祀牺牲将士,于是赤寮等地始有祭厉坛之礼,这种活动演变至现在,便成了潮阳部分乡村的祭社信俗。此信俗尤以今之谷饶为盛。
  透过民间对“宋大元帅”的祭祀,折射出潮阳百姓对英烈一种无限崇仰之情。同时还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那些正义而爱国的人,百姓是会永远纪念他们的。此外,英烈们那忧国忧民、精忠报国、英勇不屈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而奋勇前进。

你是本文的第62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8、19
作 者: 际云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