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口古镇 近代潮客交汇的重要节点 最新 图1张

    提起松口古镇,现在绝大多数潮汕人已不知其名。其实,从前松口古镇是韩江流域的重要河港,也是广东省第二大河港。自清末至民国,大批客家人从松口码头出发,经由梅江、韩江到达潮州、汕头,再流往海外各地。松口古镇可谓近代潮客交流的重要节点。
    当年繁忙的梅江河港
    从前交通不便,河运占据重要地位。韩江及其支流维系着汀州、梅州、赣州和潮州的客运交流。梅江是韩江干流的最重要上游,而松口恰好位于梅江的枢纽位置。有一句俗语“松口自古不认州”,意谓从前松口地位重要,有“小香港”之称,故不将梅州放在眼里。此话还有另一层意思:松口镇繁华非常,松口人做事不必经过梅州。比如海外侨民写信到松口,在信封写“汕头松口”就可。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的松口水陆十分方便,松口可谓是客家人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查阅松口各姓族谱,唐代便有汉人陆续迁入松口,宋末元初,来自福建的汉人大量迁入。由于百姓杂居,松口居民姓氏超过120个,为全国罕见。明末清初后,松口人口爆满又纷纷迁移外地谋生。笔者在松口古镇河畔寻觅着当年的河运痕迹。
    松口古镇江边有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其相关文字介绍:中国移民纪念广场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旨在探讨印度洋岛屿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研究对印度洋群岛文化做出贡献的华人历史,促进散居在世界各地华人之间的联系。为纪念19、20世纪离开中国前往印度洋群岛的中国人,本项目发起者选择了梅州作为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原乡。
    潮汕人移居海外以东南亚为主,客家人的足迹则遍及环印度洋地区。17至20世纪正是中国明末至民初之间,大批客家人为避乱、求生存,纷纷出国,而这批客家人的移民路线多和松口有关,他们正是坐船经由梅江、韩江,再到海外的。当然,也有不少客家人在松口出发,来到潮州、汕头做生意。
    如今,漫步在松口古镇江边,穿行在骑楼式的老街,时光仿佛回到晚清民国时期,这里的火船码头让人联想到汕头西堤码头,这里的骑楼让人联系到汕头小公园街区,这里的松江大酒店仍是民国风貌,松口国乐社、方裕茂的名称勾起人对昔日的怀想。一座楼前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梅州松口海事处”,见证着解放后一段时间,松口仍然是繁荣非常。
    多位志士参加辛亥革命
    历史上,梅州客家人支持辛亥革命者为数不少,松口古镇有多位客家人士热忱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而孙中山先生本人曾亲临松口古镇。1918年,孙中山到潮汕视察援闽粤军,特由大埔三河坝来到松口,驻扎于铜盘村同盟会员谢逸桥、谢良牧昆仲新居爱春楼。这些史迹如今保留在中山公园,其位处松口古镇的中心地区,离当年的河港只有几百米之遥。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同盟会松口籍会员事迹碑记》,其中叙述:“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时松口俊彦留学东瀛者,多赞其民族民主革命宗旨,谢逸桥、谢良牧、温靖侯等相继加盟,景行云从者达数十人。”和潮汕关系较密切的松口古镇革命志士有——
    温翀远(1887-1983):家名盛官,松口车田村人,出生于印尼华侨富商之家。1906年就读松口师范讲习所,由谢逸桥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参与黄冈起义、潮州起义。1909年8月,与同乡梁鸣九、廖介和等奔赴南洋,为次年举行的广州新军起义募集经费。1911年参加梅州光复。1912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历任省议会议员以及福建上杭县、广东潮阳县县长等职。晚年从事教育工作,任南方商业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市政府参事。
    李次温(1883-1951),名时造,字次温,松口到车村人。毕业于岭东同文学堂,丘逢甲的门生。早期同盟会会员,曾参与潮州黄冈起义。民国成立后,曾任同盟会汕头机关部干事。参与丘逢甲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的出版编校工作。1945年,任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热心关注地方教育事业,先后筹办家乡到车作新小学、汕头正始中学,兼任国立华侨中学、贵阳两广中学董事长。
    梁文信(1886-1967),松口石盘村人。烈士梁鸣九之弟,早年在梅东书院、韩山书院读书。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成城学校期间,参加中国同盟会,曾随兄长参与1907年黄冈起义的筹备工作,担任岭东地区的联络员。后积极参与松口体育会的创办工作,利用家族的茶庄为体育会运送枪械器材。中年以后在印尼经商,晚年在家乡定居。
    内涵丰富的客家建筑
    松口古镇至今保留大量客家特色建筑,如世德堂和承德楼。
    世德堂位于松口镇铜琶村,建于明末,由李氏十三世祖所建。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9650平方米,建筑面积7120平方米,为“三堂八横二围龙屋”。夯筑、灰瓦面,土木石结构,建筑由外门坪、堂屋、横屋、围屋、外门楼、碉楼等组成,中轴对称。因堂屋高于门楼,且堂屋瓦底用杉木板全封闭装饰,故有“三堂不见瓦”之称。上堂立柱较密,穿斗式梁架。世德堂建筑周围原来还有十座碉楼,如今所剩无几。
    据称,世德堂是明末崇祯皇帝儿子的老师李士淳(字二何,松口镇人)携其逃难回松口而建立的皇太子宫。因此,在世德堂直入的堂屋——一堂、正堂、三堂,看起比较高大,具有宫殿特点,和一般的围龙屋有所不同。世德堂中有一副对联:“孝悌友恭光世德,文章礼乐振家声”。这副对联点出客家人对儒家礼仪和科举之路的重视。
    承德楼建于1908年,完工于1918年,共有18天井、48厅、108间房。下、中、上堂雕梁画栋,不同于其它围龙屋的是承德楼中堂的石柱高6米,显得厅堂甚是气派,而中堂侧门的上面除了精致的雕花,下面还可看到象形文字。承德楼在当地名望甚高,源于主人家把它提供给松口中学作教室宿舍长达半个世纪,它也是获得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初颁发《旌义状》的著名华侨梁密庵先生的故居。  
    梁密庵,世代经商于印尼,曾支持饶平黄冈丁未起义,孙中山曾赐“努力前进”立轴勖勉有力,而黄兴亦书赠“是式南邦”横轴共资砥砺。现在承德楼的住户仍为地方梁氏后人。

你是本文的第27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0、25
作 者: 陈雪峰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