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埕头、华坞市场一度盐田如雪——民国时期设汕头潮桥稽核支所 最新 图1张

    汕头埠滨临南海,盐资源丰富。老市区的华坞自宋代就属小江盐场的西界场区,盐田广袤。每当天气晴好,风和日丽,极目远眺,接天盐田,茫茫一片,恰如皑皑白雪,故得名“华坞晴雪”,是古时“澄海八景”之一。澄海县令金廷烈的《咏华坞晴雪》曰:“盐田蓄海水,赤日凝晴沙。不信炎陬地,齐开六出花。”现汕头市的瑞平市场因濒临海边,是当时盐埕(田)的始端,故得名“盐埕头”。1860年汕头开埠后,华坞盐田被用作建马路、楼房,存下的盐田因环境改变、水淡、卤缺,日渐荒废。到清末,原为产盐区的汕头已变成潮盐的行销区。
    因潮汕沿海自古以来盛产原盐,唐乾元元年(758),海阳县始设盐亭驿以掌盐征。明天顺年间,潮州广济桥东岸发展成为潮盐的集散地,形成原盐产销、税收、稽查中心——潮桥场。潮桥场的潮盐行销潮州、嘉应、汀州、赣州、宁都三府二州29县和后来增设的汕头市、南澳县,共31县市。清代,潮州府城柱史巷设有潮州盐运同署,置“潮州盐运同”一职(或专设或为知府所兼)。举凡盐的产制、收购、运销、盐税、缉务等盐政均归其管。
    民国成立后,潮桥场仍按运署建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的谈判。帝国主义在控制中国关税之后,为了更进一步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要求袁世凯政府用盐税作为借款担保,并且在借款合同中规定:“用洋员襄助整顿改良中国盐税的征收办法”“在北京设立盐务稽核总所,中国人任总办,外国人任会办”插手中国盐政。袁世凯政府在洋人的“襄助”下,推行盐务行政机构和稽核机构的分设,在各省设稽核分所,省以下重点地区设支所。
    民国2年(1913),潮桥场于是年分设潮桥运署和潮桥稽核支所两个对等机关。其中潮桥稽核支所设于汕头,由洋人主理,下设分卡收税官。从而开始了运署掌管行政,稽核支所掌握税收的二元化局面。盐税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财富的重要手段。

你是本文的第55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9、27
作 者: 辛伟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