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陇:昔日汕埠要地 今朝崎碌村落 最新 图1张

    葱陇,今为崎碌片区尾一处社区,其范围大致是北至外马路尾,南至红领巾路,东至新陵路,西至大华路,如今看并非一处极大的社区,然而葱陇在清代末年和民国时期,却是汕头的文教、商业以及各国领事所重视的重地。
    古葱陇探源:葱陇山与葱陇沙池
    清代晚期的潮汕诗人杨少山在《汕头纪游竹枝词》中便写到“海岸新增日日填,又从葱陇起公园。市廛人厌尘嚣杂,到此楼居便是仙。”可见,葱陇在清末曾经筹建公园,这也有相关实物史料支持,也表明这一处地名由来已久。日本在清末绘制的汕头地图中,在今葱陇地带标记了Japanese Consulate(日本领事馆)以及French Consulate(法国领事馆)两处,旁边为Oil Tank(油库)。这里的油库,实际为原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油库,这一油库原在联兴里直巷对面三达巷内,外马路与大华路交界。日本领事馆是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选址崎碌东端的葱陇建设的,日本人在清代晚期就已经在葱陇地区活动并且设立领事馆,无疑也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而且设置在葱陇当时地价低廉、远离汕头埠,可避免与本地人冲突,有多种便利,这也充分表明了葱陇在清末已经是进入开发阶段。
    而在日本铁道院绘制于1924年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在标记为Anglo-Chinese College(华英学校,即今汕头一中)隔着马路对面,有一处标记为“Tsung lang shan”的丘陇,以其音通读,则与“葱陇山”类似,显然是日本人根据当地人读音转译的。这也表明了葱陇在民国早期,一直被认为是一座小山丘,这也和现在葱陇所保留的岭顶、岭下地形一致。
    而葱陇的地质多为沙池,只有葱陇田中一带过去有田地。民国十二年(1923年),大埔籍医生金国翔就编辑了一部《家庭备要良方》,在书中记载“取沙牛法”,文中写到“在淡水河边细沙中,或近有细沙、菜园、埧地边,察见沙面上有小旋窝窟者,便是其下有沙牛。”然后作者在后备注“在汕头葱陇附近沙地中,皆有此虫”。这一段记述表明,葱陇以前就是以沙池地貌为主,汕头医生为了取沙牛这类药材,会到葱陇地区进行采集。所以,葱陇这类小丘陵,与周边新湖村的胡厝陇等类似,都是沙池中较高的小坡地,但由于汕头埠就是海边区域,因此才称之为“葱陇山”。
    葱陇文教精神:廻澜中学争地
    在《汕头廻澜中学建校记》一文中,还可以看到廻澜中学和葱陇文教发展的渊源。廻澜中学建校于民国四年(即1915年)五月,最初称为汕头中学,而后因韩江下流自梅溪河进入汕头埠后一分为二,其中流经汕头埠的为廻澜溪,因此将学校改名为廻澜中学。廻澜中学最初建校在崎碌浅菜池后内马路贤才里,属于拓荒而建,“贤才”二字即从曾为学校地而来。但民国初期,汕头经历了多次兵灾,崎碌贤才里旧址破旧不堪,加上学生数量增加,民国十一年(1922年),廻澜中学校董会召开会议,认为要在汕头埠另寻一地址建校。当时的校董会成员“佥以葱陇为宜,向市厅请拨西北隅官荒一片为建筑地”,最终划拨“得地三百六十一方井”,并且向当时的汕头市政厅缴纳相关费用,得到葱陇西北片一处土地,这处土地从后来的地图上看,属于今葱陇田中周边。而且当时葱陇地区的土地属于“官荒”,也就是官家无主土地,也符合当时葱陇地区尚未形成乡村的实际情况。
    但是廻澜中学建校并非十分顺利,有一人名为林樑任冒认同姓蒙冢为先人坟茔,纠集一些人阻挠廻澜中学在葱陇的建设。廻澜中学校董考虑林樑任之所以“挟枯骨以逞凶”,是因为“志在货利”,即便诉诸法庭,也不过延迟了建筑工期,于事无益,因此廻澜中学向此人赔偿五百大洋,请其迁移荒冢,廻澜中学才得以继续施工。不过廻澜中学建筑期间遇到很多困难,包括建筑费用因为战事频仍而水涨船高,又加上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英租界巡捕杀人的五卅案发,汕头市民十分气愤,全市出现大规模罢市罢工,廻澜中学建筑一度停滞多时。不过在廻澜中学校董会到南洋劝捐,特别在槟榔屿各处华侨支持下,廻澜中学新校址最终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筑完成,期间还拓展校区用地,一时成为汕头规模较大的中学。虽然如今的廻澜中学校址几度更易,只有在葱陇田中原廻澜中学旧址范围内仍然有一处“德庐”旧址,但此处旧址仍然代表了当初廻澜中学在葱陇田中开荒为校的精神,也正如“廻澜”二字,无论廻澜溪水曲折,依然承继韩江之水,奔流入海。
    葱陇商业旧事:冒领土地案
    随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汕头东拓、崎碌开发,葱陇这个崎碌的原始区域便逐步缩小,在这个阶段,葱陇土地的商业价值逐渐被发现,而争议也随之而生。
    在《汕头市政公报》中可以看出,葱陇在民国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私人土地。如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汕头市政公报》28期里记载了时任汕头市长萧冠英所撰“取消惠普公司承领苍陇地”的批复,这里写为“苍陇”,既可能是笔误,也可能惠普和松记公司原契约上就是写作“苍陇”,可见当时的葱陇就是一处土名,音相似、字不同也不影响时人的理解,不过在后来的《市政公报》内则全部以“葱陇”为表达。批复内记述了松记公司所具备的葱陇地,东边称为“顺泰地”,也就是文中的“哪威租地”(即挪威国租地),这也表明,除了现存的日本领事馆外,挪威国当时的租地也在葱陇地界,多个外国的使领馆都看中了葱陇的区位优势。
    又在同一年的《市政公报》29期内,萧冠英发出布告,要求市民不要受到友谊、集新公司的蒙骗,冒领市立中学的划拨地。在这个布告内,葱陇地是被前任汕头市长范其务“呈准没收”的,范其务在民国十四年年底(1925年)任汕头市长约一年,葱陇地当时是湘福堂“逆产”的一部分,约有两千余井。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次进入到汕头的时间正是范其务接任市长时,因此,当时所谓的“逆产”,应该属于陈炯明的部下以前在汕头圈占的土地。“两千余井”这一面积,实际上表明了当时葱陇地的四至也并不是极为分明,但如果以“两千余井”折算,北可至中山路集成里旁,南至东堤海旁(即今海滨路),东以惩教路、芳园为界(即今石炮台路),西以今大华路为界。
    因此,原来的葱陇并不小,其范围内后来也建设了绥靖公署、贫民工艺院、市立医院、迴澜中学、利生火柴公司(即今中山路利生前)等,位于崎碌尾的葱陇地最终变为繁华市区。
    葱陇这一个自然村落最终在解放后才全面成型,然而葱陇的地名里却保留了非常多特殊的文化痕迹,比如“葱陇大井边”,即葱陇在创村之前的大井所在;“岭顶”,即以前葱陇山的陇顶部分;“岭下前后平房”,也就是在原来葱陇的陇下平房。葱陇的巷道复杂,如葱陇十巷也只能够容人侧身而过,葱陇岭顶民居成型多年,至今也保留了原来的模样。作为崎碌尾一个村庄,其也保留了独特的原始风貌,走读其间,百年葱陇与崎碌的历史,尤历历在目。

你是本文的第68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1、13
作 者: 许壁锋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