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心 造福桑梓情——华侨对近代汕头建设的贡献 最新 图1张

    汕头位于广东东南部,东与福建毗邻,北接兴梅客家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中国南疆重要出海口之一。在明代以前,这一带的出海口在今天的饶平县拓林,到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式废除迁界政策后,澄海的樟林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东南海运贸易的重要港口。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朝准许商人领照到暹罗(泰国)去采购大米和木材,标志着贸易方面的海禁彻底废除。樟林不久成为贸易港,而且成为移民口岸。
    1860年开埠后汕头开始了粤东移民和侨乡发展的新时代。华侨在海外艰苦拼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他们对祖国和家乡怀有深厚感情,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回国投资,兴办实业,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振兴民族工业、发展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近代汕头地区华侨企业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东南亚。投资以房地产业和商业为主。到20世纪初,开始有华侨投资工业,如1904年,印尼华人张裕轩、张耀轩兄弟创办潮汕铁路公司,集资300万两,建成长42公里长的第一条民办铁路。又如高绳芝投资汕头自来水厂、电灯公司。
    根据调查,华侨投资汕头的企业计有1900户,投资金额5300多万元,按其投资的企业分,有工业、交通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
    华侨投资汕头的房地产业,主要是在世界经济危机前后。在1927年至1937年间,汕头市房地产业的投资金额达933万元,约占全市房地产业投资总数2111万元的44.19%。这时期集中搞房地产,是由如下因素构成的:1、1927年至1932年间,处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初期,华侨资本寻找出路;2、汇价大跌。由于白银跌价,美元高涨,有利侨汇汇回国内。
    华侨在汕头市政建设中有历史功绩。1929年汕头开始市政建设,正是陈济棠治粤的开始,由于经济上采取兴办实业、鼓励华侨投资的政策,争取华侨的投资和建造侨房方面收到成效。
    汕头市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开辟新式街道和新式楼房。汕头过去的旧街道都比较狭窄和粗糙,建设方案要求用三合土建筑开辟新马路,总长度为27华里,需要费用94万银元,概由汕头各商家店铺和工厂按营业额摊派。由于当时汕头较大型的工商业多是华侨投资或与国人合资,所以华侨承担了建筑新马路大部分经费。据1959年汕头房地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当时汕头市房屋有4000多幢,其中华侨的产权约有2000多幢,占50%以上,房地产业的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如泰国陈黉利公司当时就在汕头购置大片地产,并投建400多座新楼房。新加坡华侨荣发源(潮安人)当时也在汕头几条街拥有新楼房,其中整条荣隆街的新楼房都是荣发源投资所造。
    华侨在汕头市的投资除房地产外,商业投资占19.03%,再加金融业(钱庄侨批和银行)、服务业(旅馆、酒店、戏院)的全部投资,共约2100多万元,占全部投资的39.8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合起来,占总投资额48.85%。
    汕头是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商业兴旺,对外贸易额在全国居第七位,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等大城市。1933年汕头港口的吞吐量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港和广州港,居全国第三位。1933年间,汕头有太古洋行堆栈89处,怡和洋行堆栈53处,商人自行盖栈房67处。曾景辉《最新汕头一览》中说:“汕头出入口海运,历来有南北港之分。所谓北港,指对汕头以北各港口之贸易;南港,则指对汕头以南至南洋一带之贸易。南港线包括香港、广州、新加坡、越南、暹罗及菲律宾各地。除少数商人自购轮船外,大都是向各轮船公司配载香港为对外贸易的转运点。根据海关出入船舶登记,1934年12月汕头出入口商船共200艘,向北行者计64艘,向南行者136艘,分雇于招商局、英商太古公园、怡华公司、日商大阪公司及其他临时雇佣的商船。”
    潮汕同外洋贸易,香港最多,其次是新加坡和曼谷,再次是安南和荷属东印度。从事土货贸易的进出口商都是华人经营的。张映秋在《近代潮汕人民向外移殖及其对潮汕经济开发的影响》一文中写道:“汕头的南商(或称南郊),是当地营业量最大的出口商,以采办潮汕土货运销南洋为其业务。南商出口地域遍及南洋各地,故因此得名。从汕头出口货物可分两大类,食品类有菜脯、干菜、柿饼、蒜头、鱿鱼、鱼干等;日用品类有土布、网线、土纸等凡是潮汕日常生活所需各物,皆配载出口。
    1933年汕头共有“南商”商号54家,至1946年商号增至99家。汕头出口商中另一个重要部门叫“暹商”(或叫“暹郊”),以贸易地域固定暹罗一地而得名。暹商原合于南商之内,清末,暹罗华人为了谋求发展同中国的航运业,避免受西方操纵,便组织“华暹公司”购买轮船四艘,行驶于汕头与曼谷之间,申请南商将运送暹罗货物一律配载于华暹公司之轮船。“暹商”经营低价货物居多,营业额较“南商”小。1933年,估计每一商号营业量为40万元,商号54家,其中正式营业者实际有10家,不久逐渐回升,1946年增至83家。
    对外贸易的发展,给潮汕地区带来好处,它刺激了生产、流通、消费的增长。例如,潮汕特产蜜柑,产品输出以南洋为主要对象。清乾隆年间,开始在距潮安城35里的鹳巢乡栽种,收成好,利润高,种户日增,逐步扩大到几十个乡,全县柑园面积2900亩以上,蜜柑每年远销天津、上海、东北及南洋各地,约占总产量70%。畅旺时,年收入达160万元,其中外销收约70~80万元,潮汕人民依靠种蜜柑维持生活的约有10万人左右。
    近代华侨投资汕头创办的企业,对汕头地方经济的繁荣和改善人民的生活,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华侨对祖国的重大贡献。

你是本文的第53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2、27
作 者: 杨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