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里旧事:十七勇将辅宋室 最新 图1张

    四面云山偕文里;八方峻岭出人杰。潮安庵埠镇文里村,毓秀钟灵、聚气藏风、鹰扬虎视之地;是广东潮汕谢氏大宗祠之所在,历来为海内外谢氏潮人寻根问祖之一方胜地。古韵飘逸、古风悠远的文里东郊谢厝,一方有故事、人文底蕴深厚的热土;800年来,尽管沧海桑田,时序更迭,世事变故,但亘古不变的是“祀祖俎豆仰忠”的旷世家国情怀,这是文里深为谢氏忠裔后人所膜敬之缘由。
    十七将辖惠潮梅
    谢氏入潮始祖壶山公谢升一,系莆田涵江人,因莆田有壶公山,故自号壶山;谢壶山娶南宋理帝三皇叔之女赵郡主为妻,人称“郡马爷”。他投身军旅,转战四川、淮北,屡立功勋。淳祐年间(1241-1252)皇封总管,偕夫人赵郡主,奉领铁牌任潮州总管,率忠勇17将入潮,统辖惠、潮、梅三州。剿平盗寇,守土抗元。竭尽全力施仁泽,保境安邦厚人民。宋度宗帝立,赐与谢壶山“金书铁券”,这是皇帝封赐功臣的凭据,亦即民间所传的“免死金牌”。同时封赐桑浦山上至鸡笼山,下至鮀江都十八峰为养马山。
    谢壶山偕赵郡主入潮时,先居于揭阳尖山(今揭阳梅岗谢坑乡),后择吉地龙溪都多文陇(今潮安庵埠文里)定居创业,世代子孙绵衍。其铁牌总管麾下千兵万马,忠勇良将荟萃。朝廷赐谢壶山建“郡马府”。
    位于潮安县庵埠镇文里东郊的“潮汕谢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末年,原名“壶山公祠”,历经世代沧桑。1994年4月,潮汕谢氏及海外谢氏宗亲共同捐资重建,并易名为“潮汕谢氏大宗祠”。
    守土抗元留古迹
    谢升一,乃周宣王母舅、谢氏受姓始祖申伯第74代孙,即福建莆田谢氏始祖谢斯立第10代孙,南宋理宗年间率部入潮梅惠守土抗元。
    “郡马府”临路边处有一练兵场,距离约500米外有军士住所,名为军巷(现存名址)。进入主座应由两边巷道经龙虎二门才进入大埕,大埕有戏台。主建筑是三进,一进轿厅,二进官厅,是迎接圣旨和官员场所,三进后楼二层共8厅8房。高楼后面右角书斋,左侧花园。大埕左右角各一马房。郡马府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有23个厅,36间房,99个门,8口水井,如此格局,可见当年的辉煌。
    谢壶山与赵郡主,卒后合葬于桑浦养马山鸡笼径凉伞坑。1984年揭阳炮台镇桃山乡谢壶山后裔发起寻墓敬祖倡议,1985年斥资重修,并于当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恢复祭祀。自此潮汕谢氏族群前来扫墓人数逐年增多。谢壶山墓于2001年7月被批准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成为桑浦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子英豪彪史册
    谢壶山有四子。四子皆文武兼备,出类拔萃,护宋抗元,功勋卓著。
    谢中正,号乐田,乃谢壶山之长子。他投身军旅,英勇抗元扶宋,有功于社稷,受招为郡马,忠心报效朝廷。时称“父子双郡马,古今传美名”。
    谢中直,字皋翼,号乐毅,乃谢壶山之次子。他为人洒脱倜傥,具有民族大节。南宋末年率乡勇参加文天祥勤王军队,转战闽赣粤。文天祥在海丰被执,谢乐毅率残部转战至河源,遂隐居于河源。至七代孙谢廉,由祖母和母亲携带迁回庵埠东郊,其余大部分族人仍居河源。
    谢乐静,乃谢壶山第三子。他为感世代受宋室皇恩,在宋帝危难之时,毅然投奔文天祥,转战江西、粤东。后文天祥被元兵所俘,战事恶化,他避难潜居揭阳尖山谢厝坑。
    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乐耕,又号日希发子,乃谢壶山第四子,民族英雄,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重组军抗元,谢翱散家资募乡兵数百投军,被委任为谘议参军(参与丞相军事)。景炎二年(1277)八月江西空坑兵败,谢翱与陈龙复等受命入粤组建行府分司,使文丞相顺利入潮。祥兴元年(1278)十一月谢翱出征潮阳、海丰。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被俘,谢翱率残部潜回潮阳白土村。由于叛徒告密,元兵捣毁白土村。谢翱幸有人暗助得以逃脱,临行嘱托子孙今后不管居于何地,皆以“翔龙”为地名,以纪念帝途经之地——“翔龙”。他后来又星夜潜渡福建转入浙江,隐伏民间。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殉国,谢翱悲恸不已,登子陵钓台,祭奠天祥,作《西台恸哭记》为千古绝唱。谢翱不忘复兴宋室,组织月吟诗社,从事抗元活动。

你是本文的第57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12、9
作 者: 谢昇秀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