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古港说樟林 最新 图1张

    最近,樟林古港入选“广东十大海丝文化地理坐标,”充分体现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已赫赫标入大英帝国出版的世界地图,1934年太平洋国际学会选择“樟林”作为调研对象,并出版《樟林社会概况调查》。它告诉人们,潮汕的第一个侨乡形成就在樟林这个地方。国际汉学泰斗饶宗颐先生说:“初弛海禁后,第一艘红头船出海就是从樟林驶出的。”
    自入清之后,“各属出洋者,必来樟林赴船”,成为潮汕早期的“海上门户”、“丝绸之路”,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它,扮演着这样一个“双重”作用的重要角色:既承担着“粤东地区海运贸易中心”的重任,又为大规模海外移民开拓无限广阔的航道。据史料记载,至咸丰时其远洋的红头船多达一百多艘,每年乘季候风,北上宁波、苏杭、上海、天津、青岛、大连、日本;南下番琼、安南、暹罗、实叻、三宝陇、苏门答腊、汶莱、北婆罗洲、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自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这一百多年间,从樟林港乘红头船飘泊到暹罗去的潮属民众多达150万人。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宁波、厦门港口时,福建南部,梅县地区民众也前来樟林搭乘红头船“过番”。郑皇哒信大帝之父郑镛(暹名坤博)、陈黉利的先祖陈宣衣公,泰国副总理披猜、曼谷市长披集、国会下院颂萨·杰素拉暖副议长等的祖先都是移民的先驱者,都是在樟林港乘坐红头船飘洋过海南渡暹罗的。所以说,有昨天的樟林港,才有今天遍布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与潮汕人口不相上下的旅外潮人。
    康熙年间,特别到乾隆十二年,樟林港成为“闽粤浙客”的“往来要衢”,承担着“分达诸邑”、“转输全潮”的海运任务。在雍正四年和嘉庆间,潮汕发生几次大饥荒,红头船走南闯北运载大米。仅两三个月运载大米入口船舶达118艘,缓解了潮汕米荒。当年樟林港的红头船进口暹罗大米,确是关系到全潮汕各县灾民的生存问题。其时,樟林港内地已形成“八街六社”的商埠格局,海洋水货、农副产品、日杂货物、抽纱染织、粮类加工、钱庄典当、洋行洋货、侨批汇兑等等,各类商品百货应有尽有,往来客户如鲫,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故有“天顶神仙府,地上樟林埠”之歌谣。
    清代“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樟林港是东南亚贸易主要港口,也是闽粤赣边移民海外始发港,它孕育着侨乡的毓秀名胜,这些文物景观又是樟林港的历史佐证。世易时移,踵事增华,有了吞吐潮汐、通航远洋的粤东第一大港,就有了这粤东首屈一指、全国罕见的“天后宫”,就有了古风犹存的清代古建筑群“新兴街”,就有了祈求风调雨顺的“风伯庙”,就有了潮汕第一座典型的苏州庭园式“西塘”,就有了建于明末清初的澄邑之名刹“水仙古寺”。
    樟林港离不开红头船,红头船离不开樟林港。港口和船舶是两种互相依存的物体,红头船是当年樟林港的海上交通运输工具。为纪念红头船在泰中两国友好关系史上不朽的历史功勋,曼谷王朝拉玛三世(1824—1850)制作一台红头船模型存放于岩尼瓦寺。今泰国王室资政察猜·春哈旺客厅中间也陈列着一艘红头船模型。泰国澄海樟东区联谊会的会徽图案也是以红头船为标志。1993年中日联合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南海沉船文物为中心的遥远的陶瓷海上之路展览》中也展出红头船的模型,这种商船大都是从樟林港口出发的。
    饶公不顾82岁高龄,于1999年4月亲赴樟林古港考察,同年10月在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上毫不掩饰心头的焦灼,大声疾呼:“潮汕第一个对外的港口是樟林港,那里的古迹很多都还保存得很好”,“剩下的古迹千万要保护好,要马上抢救!”还说,樟林古港“新兴街是潮人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了不起的历史见证。要是在西欧,这条街将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寻根问祖,并引起轰动。”

你是本文的第57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4、30
作 者: 韩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