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海上来——忆述侨批 最新 图1张

    1946年9月,澄海银砂乡的一个母亲即将分娩,孩子的父亲却不在身边。和乡里许多人一样,丈夫因为下南洋谋生,夫妻二人已分居两地多时年。临产前,一封带着汇款的家书远渡重洋,总算到了她手里。
    “贤妻妆鉴,自别之后,无时或释。想愚今日远离乡井,亦为环境所迫,虽人在外,终朝都是为挂于家庭。想妻你将欲生产,家无亲偃互,为夫实在难过也。”闽南、潮汕语系中把信叫做“批”。这位妻子收到的这封“批”,既是家书、也是汇款,像这种银信合一的传递物,通过民间或邮政机构从海外汇至国内,便是侨批。
    从晚清到20世纪中下叶,这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侨批所载汇款,是侨乡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整个国家外汇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陈胜生退休以后,仍然在从事侨批研究的相关工作,这里馆藏的许多文物,都是经他之手入了展柜。汕头市的侨批文物馆,最早建立于2004年。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之后,侨批的研究价值日益被学界、社会重视。据统计,现存的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在构成侨批档案的约17万份侨批中,仅潮汕侨批就多达10万余件。这些看似零星的生活文件,如水滴之入江河湖海,逐渐成为了研究侨乡社会晚清到20世纪中叶邮政、金融、外汇等行业的重要史料,也同时成为了华侨在海外的奋斗史、侨乡社会变迁的见证。侨批,曾经是百姓最日常的汇款形式,如今却成了最传奇的邮传载体。细数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为什么独独在下南洋的潮汕人这里,产生了侨批这样的特殊信物。
    有潮的地方,就有潮汕人。全球潮人三千万,其中有一千万人在世界各地谋求发展,而当年的南洋诸国,是他们走向世界的第一站。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地少人多,自然灾害频发,如果再加上时局动荡,当地百姓不得不南下异国讨生活。那时候出洋的,大多是的干苦力的劳工,他们饿着肚子,花上月余的时间,或从陆路、或从水路乘红头船往南方行进,刚到南洋的他们没有片瓦遮头,须靠赤手空拳打天下。潮汕人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把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人称为“番客”。在谋生艰难、交通电讯均不发达的时代,华侨过番,一去就是三五年,有的十年八年才能回家一次,更有人甚至一辈子也没法回去,最终客死他乡。
    因此,挣钱和平安,始终是番客最记挂的两个问题。华侨挣了钱想寄回去赡养家庭,每逢过节也想给家人报个平安,但那时候的环境,并不具备满足他们这点小小要求的条件。劳工们下到南洋做苦力,主要从事伐木、割橡胶、采矿等行业,本就远离城市,加上那时候南洋诸国邮政系统并不成熟,华侨挣下的辛苦钱不知道怎么才能送到家眷手里,也不知道如何向家里人报平安。这时候,帮忙带钱带信的人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水客递送侨批,是潮汕侨批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水客,又叫做客头,是那些经常往来于海内外,专为侨胞代送侨批和小宗物件的人,他们可以是船上的水手、海员或者经商人士。那时候水客递送侨批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批信和批款直接交到侨眷手里,二是把所托批款采购成货物回家乡销售,再按原款额和批信一并交付侨眷。运送期间如果货物损毁,侨眷依然按批上数额拿钱,不承担风险。
    许茂春,泰国潮籍华侨,除了做实业,研究侨批也是他多年来的兴趣和工作。在他著述的《东南亚华人与侨批》中提到,随着华侨的大量涌入,暹罗的华侨人口日趋增加,到1880年时有43.5万人,1900年60.8万人,占暹罗总人口的8.3%。当需要侨汇的数量日益增多,侨批业也应运而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水客运批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仅仅在汕头,专门递送侨批的水客就有800人以上。1870年,在暹罗的潮阳籍乡民李阿梅开始当水客,每年往返暹罗和汕头数次,每次从暹罗带回的批款达白银2000余两,这相当于当时70吨大米的价格。而在家乡的侨眷们就是靠着这些汇款满足基本生活。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量赔款导致白银外流严重,而当时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的外贸出口量并不能填补这个空缺,时任总税务司署统计处处长的美籍客卿马士发现,面临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清政府如果补不上这个缺口,很可能产生极其可怕的后果——经济全面崩溃。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洋诸国的经济水平有所好转,加之运输效率提高,侨乡前往南洋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时候,南洋华侨的人口结构也有所改变。有了几代人的积累,勤劳多智的华侨从小商小贩开始逐渐把生意做大,华人经济一度控制了东南亚诸国的农业、工业、采矿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小商俨然已成巨贾。华侨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下南洋的人一批又一批,以往由水客带送侨批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汇款需求,于是更大规模、更为规范、更加专业的民营侨批局出现在了华侨圈中。在这些逐渐兴起的侨批局中,有一些是直接从水客带批演变而来,一些则是商人抓住机遇而创办的。
    潮汕地区最早的批局,就是由水客演变而来。19世纪20年代,澄海一位叫黄继英的乡民在新加坡开办了之成染坊,专做华侨生意。黄继英的染布生意红火,同乡工人挣了钱也需要带批回澄海,于是之成染坊开始自派水客返乡送批。到了30年代,在澄海正式创立致成批局,至此,潮帮侨批局有了第一家。而为了确保侨批的顺利送达,批局内部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比如寄批用统一的信封和信纸用于些批和回执,所送汇款数额要记录在册最后汇入总账,由经理逐个核查,直到送信的批工把侨批送到侨眷手上,批局拿到回执,整个交易过程才算结束。1912年大清颁了退位诏书,中国社会长达2013年的帝制终结,当王朝的遗老遗少还在做着复辟的梦,世界的巨轮已经逐渐加快了转速。作为华侨社会重要汇款渠道的侨批,也因为环境的日新月异,出现了新的变化。

你是本文的第63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5、6
作 者: 彭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