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篱尾渡今何在 最新 图1张

    上世纪汕头老市区,沿着海岸线分布有不少码头渡口。除了热闹繁忙、人声鼎沸、船来船往的大渡口和大码头外,还有个在老市区西北角的不起眼的小渡口——乌桥石篱尾渡口,也有市民叫乌桥尾渡口。乌桥石篱尾位于乌桥岛最西端,在乌桥河和光华桥河交汇处,与南岸商平路尾渡口对望。大家听惯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乌桥河的走向却是“一江春水向西流”,流向汕头市区西面的牛田洋,与潮汕三大河流之一榕江汇合,注入礐石海。
    由于石篱尾渡口身处汕头老市区偏隅一角,名头也不响,如果不是住在渡口附近,或者跟渡口没有牵藤引蔓关系,即使上了年纪的汕头人也不一定明了。俗话说:宁隔千山,勿隔一水。但有这小小渡口以船代桥,解决了“水隔一步难行”的困境,给人们生活提供了出行便利,节省时间,免市民绕行走桥的麻烦,以前韩江边沿岸堤围被各单位或住户相隔封闭,得绕行一大圈。听大人讲,乌桥岛石篱尾在20世纪50年代是一间棉纺厂,周遭还有不少工厂和货仓。到80年代初,石篱尾成为汕头市塑皮公司属下塑料七厂所在地。由于业务关系,我去过石篱尾塑料七厂好几次。早期渡船在商平路尾与乌桥石篱尾不宽的河面往返对开。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夏夜,一场特大暴雨,乌桥被大水冲垮坍塌,导致一两个上夜班女工猝不及防踏空坠河身亡。有一邻居在乌桥西片区工厂上班,那天她需绕行更远的迴澜桥回家。当时的信息传播,靠口口相传。我家离乌桥不远,第二天中午雨停,十来岁的我和几个小伙伴专门跑去看依然泛黄的江水和东倒西歪的乌桥。在乌桥修复通行之前,石篱尾渡口比之前更热闹、更繁忙。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乌桥尾渡口还存在,但仅在牛田洋到商平路尾之间摆渡,两端距离约莫几百米远,摆渡船方便居住在鮀浦大井村菜农抄近道从牛田洋到市区商平路尾菜市场卖菜或赶集,乌桥尾渡口一上岸就是老市区商平路尾菜市场。江面上就只有这一条船来回摆渡,摆渡的船夫是位四五十岁左右的鮀浦人,他驾驶一艘机动小船,可乘坐10人左右,似乎每次5毛钱,来渡口坐船的都是摆渡人的熟客,乘客要凑够人数才能开船,渡船更多时候在乌桥尾渡口停泊候客。
    有次因缘际会,我跟船夫搭讪,谈到我小时候(上世纪60年代)去浦要搭乘渡轮,谈到上世纪70年代在乌桥河游泳。船夫对乌桥岛十分熟悉,他说,乌桥岛像只乌龟,解放桥和迴澜桥犹如乌龟两只前脚;光华桥和乌桥像乌龟两只后脚,乌桥石篱尾就是乌龟的尾巴,龟头在东面(中山公园)方向。现在从百度卫星地图看,确实很像。闲聊间,突然一阵阵呐喊声、锣鼓声、口号声从乌桥方向传来,有两支龙舟队划破平静的水面,龙鼓齐鸣,服装鲜艳统一,动作划一,你追我赶,一艘如脱弦之箭,一艘如脱缰之马,向渡口疾驰而来,呼啸而过。摆渡人说,这是附近各乡村的龙舟队为了在端午节赛龙舟而在韩江进行训练。乌桥岛和韩堤边住户真有眼福,不用远足,在自家门口就能品味一道速度与激情的文化大餐,欣赏具有浓郁民俗色彩的娱乐活动。不知现在各乡村龙舟队还有没有在韩江作赛前集训的盛况。
    那时,乌桥尾渡口旁边还经常停有一艘老式载客小渡轮,据说是从潮阳西胪镇或河溪镇沿着逶迤的榕江驶来的,早来晚回,每日一班次。船体跟以前西堤礐石海客轮差不多,荷载量为四五十客位,轮船靠岸是用一条长长木板架设在船和堤岸两头,权当乘客上下船独木桥。
    渡口石阶今犹在,不见当年摆渡船。随着城市的发展,路桥四通八达,交通工具走进千家万户,当年渡口作为一种原始出行方式已失去存在意义。前几天我去乌桥尾渡口看看,江面如镜,岸边宁静。又再前往久违的乌桥石篱尾,塑料七厂也不复存在,石篱尾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那里已被辟为一处有石亭有石椅有栏杆有弧形柱廊的水上景观,形成一个完美的小半圆,自成一番天地。站在石篱尾向西望去,正对面是海阔天空的牛田洋,左边是流水潺潺的乌桥河,右边是波光粼粼的光华桥河。不同寻常的风景,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闲庭信步的好去处。

你是本文的第60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6、22
作 者: 斯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