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埠图说》所见之相馆 最新 图1张

    陈汉初、陈杨平先生所著的《汕头埠图说》2009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图文并茂地描述了汕头开埠百年城市生活的变迁。
    而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书中收录了多帧汕头老相馆拍摄的照片,并有一篇专门介绍汕头老相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的影相业颇为繁荣。在汕营业的照相馆,既有本地人开办的,也有本地人与外国人合资开办的,还有外国独资创办的。
    在陈汉初、陈杨平先生收藏的汕头老照片中,有商人单人照、全家照,还有牙医林春圃一家照片等,在照片上出现的相馆有“鮀江”(永平马路一巷),“汕头”“环中”(至平路德兴路角)等。照片都用硬纸板托裱装帧,饰纹美观豪华。
    书中刊登有一幅个人写真照,系汕头艳芳相馆所摄。艳芳相馆以纪实摄影见长,此前曾应存心善堂之邀,拍摄了“八二风灾惨状图”。这写真照中人,手持拂尘、身着僧衣、双腿盘坐,就面容而言,尚是一位青年人。在照片外框,有其题识:
    余非僧非道,以生不遇时于焉,遂萌空念,肖相以形。然我之空,空我之空,非僧道之所谓空,我之像,肖我之相,非僧道之像。盖我之所以肖此像者,确有厌世主义在焉,非博奇喜新者之所藉以欺世炫人,我之作不过表我之思想,自照其形神,使其心神相照,得其自然之乐趣,希大雅君察我恕我,勿以是罪我责我,乃幸,是为引。
    虚生氏王在实题于民国十三年,甲子元月二日,汕头贫民工艺院。
    乱世虚荣莫自矜,静参禅语看传灯。
    世人少有怀空念,舍却尘缘惟老僧。
    书中还有一张“王在植”的名片,上面有“槐三、艺舫又字、广潮澄人”字样,估计此即是照片中人,虚生氏姓王名在实、又名在植,字槐三、艺舫,是澄海人。
    1922年8月2日,汕头遭遇历史罕见大飓风,灾后不少民众流离失所,为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各界仁人善士纷纷捐资,利用崎碌潮梅工艺厂旧址建设了贫民工艺院,救济灾民。正月初二日还在贫民工艺院居留,相信王在实的经济颇是困难。而另一方面,正如仝冰雪指出的,“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相馆摄影师开始探索不同拍摄方式,尤其是吸引有钱和有闲阶层的方式,化装照、化身照、变换照、全体照等一系列拍照游戏的流行,不仅大大增加相馆的顾客群,同时,拍摄也开始脱离了单纯的实用和时尚功能, 成为一种娱乐、一种风雅。”民国初年到相馆拍摄化装照,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能拍摄者,又非经济不济之人,从此题识推断,可能王在实此前经济不错,但后来出现问题,无奈入住贫民工艺院,在新年伊始发了一段牢骚,以“老僧”的口吻写在照片外框留下来了。
    这段题识,颇似传统画像上的像赞,即是为人物画像所作的赞辞,一般配置在先人画像之上。撰写像赞者,多是同代或后世的名士,也有一些是自题。像赞主要依据题词者本人的身份、立场而定,并不一定遣词公允、恰如其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字里行间会表达像中人的思想。
    王在实谓:“遂萌空念,肖相以形。然我之空,空我之空,非僧道之所谓空,我之像,肖我之相,非僧道之像。”一般而言,佛家的“空”, 道家的“无”,都只可意会,很难言传,它表达的也并非仅仅是“空间”之意,而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留白的观点。人生中的很多事物如同山水画中的留白一样,可以让人体悟许多平时难以领会的东西,自己能留“空”,往往就是会有变化和希望,有着可任人驰骋的空间。相信王在实的“空”,有点类似《心经》里所说的“无智亦无得”,是一种空灵的体悟,犹如山水画中的留白可以让人有着想象的空间,体会山水灵性中那种空灵、高远的魅力。这样解读,未知能否接近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聊步王在实韵作句以殿后:
    文章意气岂能矜?志在书山寻慧灯。
    异代同心非本愿,前身合是苦行僧?
    (本文照片引用自《汕头埠图说》)

你是本文的第43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7、24
作 者: 陈嘉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