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生智信钦先哲 港毓珍珠馈后贤 笔者曾多次徘徊于天港寨,后来慢慢有了一个主观念想:“我看古寨多妩媚,谅古寨见我应如是”。天港寨,既非迟暮美人,到人老珠黄时终能认命;也非悲情英雄,至铁戟沉沙末路处还放不下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夙愿和宿命。这才是最让人扼腕长叹的。其实,天港寨就像一位其貌不扬安分守己低调做事埋头干活固守家园的草根庶民,无好高骛远,无张扬跋扈;天港人有的是“忠孝信义礼智仁”。 十八珠客淘蚌珍 牛田洋畔的天港村创建历史有3个不同版本,不管哪一种口口相传的故事更接近真实,都是十分感人的。 版本之一是:南宋末年,走南闯北、收益颇丰的18位珍珠客,闻名来到南海边的榕江、韩江出海口周遭,见海隅一角沙丘起伏,滩涂连片,似宝盆袒现,惹人暂驻。在天港这片处女地上,塭泊星布,汊港纵横,鱼虾云集,沙鸥低回;土质肥,水源足,可耕可垦,可田可园,可粮可蔬,可渔可农。而先民已在此搭起草寮,结网捕鱼,繁衍生息。于是,18珠客与天港人互利结成贸易关系,村民养殖培育珍珠,珠客负责运输销售。一时间,天港寨珍珠生产交易活跃,人流稠密,南腔北调,间杂鼎沸,货如轮转,热闹非凡。 版本之二是寨内老人讲述:古时候,有洪、蔡、温3位年青人从不同的地方来到了现在叫天港的海边,靠打渔为生。过了些日子,他们约定,拜盟为兄弟,共同开发创乡。他们商定,打渔人靠天靠港,村名就叫“天港”。讨海人崇拜妈祖,妈祖俗称林,三人都改姓“林”,3人后来都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历经数百年,创成林姓大村落。 版本之三是:非亲非故的5位同姓林的人走到现在叫“天港村”的地方来创业,他们以打渔为生,打渔人靠天靠港,一致同意取寨名为“天港”。后来,其中两位兄弟不知何故离开天港,五棵兄弟树便枯萎了两棵。留下来的三兄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创建起一个林姓大村落。 上述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无论哪一个都从侧面反映了潮人先辈团结协作、不折不挠、存信守义、铁骨铮铮的中华传统道德精神,是潮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风浪相济金兰誓 天港面向牛田洋,原是榕江出海口的一个海岛,称泊仔岛。明嘉靖年间,分别来自饶平、揭阳、潮阳等地的五位林姓先人汇聚于泊仔岛,以打渔为生。嘉靖四十三年正月的一天,满月的光辉照得泊仔岛如同白昼。其有感于风浪相济,五人当即决意义结金兰。于是指月为父,称印月公;指海为母,称程洋妈。天港渔村也由此而渐渐取代了泊仔岛之称。 南宋末,天港已居住着胡、龚、蔡三姓先民。清初,朝廷实行迁界措施,沿海50里之内尽为无人区,房舍虚废,田园荒芜。胡、龚、蔡三姓族人都已较为富有,在这场迁界的大灾难中,都成为徙居内陆的顺民。五兄弟的后人则在海岛坚持下来。直至康熙二十三年,清朝收复台湾,解除海禁,五兄弟的后人才成为合法渔民。 由于海产丰饶,也由于林氏族人的勤劳,天港向来是个富庶的鱼米之乡。近代以来,天港人不只靠打渔为生,而且除了养殖业上叫得响的天港“大头”、牛田洋青蟹等品牌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已亮出了另一张名片——天港木仔。 烈风巨浪犹遗立 伫立于天港的寨前榕荫下,笔者五味杂陈,浮想联翩:古村落天港,经磨历劫;虽遭受台风恶澜,狂飙险浪,水侵雨蚀,咸剥酸腐,却依然像一位800多年不死、铁骨嶙峋的“历史老人”,宠辱不惊而又深情慈祥地注视着人间的万物,坦然接受着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浮沉顺逆…… 如今,牛田洋周遭已成为人们郊游踏青、体验生活乐趣的好去处。每天都有游客绕牛田洋观光、游泳、钓鱼,看日出日落,叹花开花谢;进村落观人情世事、民俗民丰;入木仔园中购买采摘尝鲜。果园还吸引了10多种鸟类栖息觅食繁衍,同时也吸引了蜜蜂、蝴蝶、蜻蜓等昆虫。初夏时节,“石榴开花一片白,香气扑鼻陶醉人”,枝叶茂盛,郁郁葱葱,蓊蔚洇润。当此非常之景,人们自然心旷神怡。 笔者多次走进天港寨,最后一次在今年7月,只见木仔园里硕果累累;沿途的果树,结满香蕉、芒果;四周的香花野草拂面而来:蒲公英、牵牛花、木棉花、三角梅、太阳花……蝴蝶、蜻蜓、白鸟,婉丽翩跹,柔情依依。乡野的天空,云舒云卷,澄碧醉心;几位骑车的俊逸少年吹着口哨飘然而过;农人敞开衣服,戴着草帽,载着农(渔)具和牛田洋蟹归来。天港古村落中还有大榕树、八角古井,鳞次栉比、举目皆是的民居古建筑……其民风民情独具一格,历史文化故事恒河沙数;多得令鉴赏者目不暇接,步履蹒跚,实在欲罢不能。
|
你是本文的第50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8、5 作 者: 谢昇秀 文/图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